今年盛夏,当全国多数城市被高温笼罩时,乌蒙深处的毕节却凭借21℃的夏日清凉,成为游客心中的避暑首选。今年暑期,这座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旅游热潮——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毕节市避暑季已接待游客超1300万人次,同比增长38.6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40亿元,同比增长39.83%,日均游客量达60余万人次。
在七星关区纱帽山公园拍摄的落日余晖中的城市。(高琦 摄)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于以往“直奔景区”的传统模式,如今的游客更愿意放慢脚步,在城区的山水间、场馆内、街巷里,沉浸式感受毕节精心打造的立体化城市生态空间,解锁“把城区当景区逛”的全新旅行体验。
城区山水间:
触手可及的自然清凉
“一直听着《奢香夫人》里唱着‘月光洒下了响水滩’,今天见到才知道,这瀑布竟然在城市里,太神奇了!”8月9日晚,来自重庆的游客李媛带着孩子,站在响水滩公园的观景平台上,兴奋地举起手机记录眼前的景象。
游客在响水滩公园拍照留念。(高琦 摄)
作为毕节“城市名片”之一的响水滩瀑布,是全省唯一、全国少有的城区天然瀑布,上游多条清溪在两山之间的河床汇流形成三叠瀑布,总落差超30米,每到雨季,水位上涨,水流奔腾,形成了自清代起便享誉已久的“响水轰雷”奇异景观。
进入暑期,响水滩公园迎来持续的客流高峰,沿着水域两侧的步道溯流而上,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城市瀑布带来的清凉,还可以登上两侧植被茂密的山景公园,无需驱车野外,在城区中就可感受山水相交的自然生态景观。
响水滩公园。(周云 摄)
“以前总觉得避暑要去山里,没想到在毕节城区就能‘摸’到瀑布、吹到山风。”李媛一家已经在毕节住了12天,打卡织金洞等风景名胜区之余,她们大部分的时间还是选择在城区度过,“从住处到这距离不到2公里,老人孩子游玩之后还可以在住处附近打卡特色小吃。”李媛说,在城区里就能兼顾自然景点与全家衣食住行,这样的旅行既便捷又舒服。
“月光洒下响水滩”。(高琦 摄)
除了响水滩公园,纱帽山公园、南山公园等城区山地同样吸引了很多游客。吃过晚饭,来自河北的王庆宇就背着登山包往纱帽山顶进发,“听说这座山可以俯瞰全城,今天我特地带了相机来拍日落风景。”王庆宇是登山协会会员,今年夏天专程来到毕节旅行,纱帽山相对高差达300余米,垂直海拔1773米,对于王庆宇来说,城区内有座这样的山,正是他轻量化体验登山的好去处。
从七星关区纱帽山公园远眺城市。(高琦 摄)
“纱帽山植被覆盖率超90%,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据纱帽山公园相关工作人员张敏介绍,为了应对暑期客流激增,公园增加了保洁人员和安全巡逻队配备,同时在沿途新增指示牌与温馨标语,“提升外地游客游玩体验的同时,我们更希望彰显毕节人的热情好客,以及毕节山中建城、城中有山的和谐生态环境。”
文化场馆内:
触摸城市的人文温度
“难以置信,原来毕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了!”8月7日上午,毕节市博物馆内,来自贵阳的中学生陈思雨正跟着讲解员的步伐,认真聆听毕节的历史故事。今年暑期,毕节市博物馆推出的“乌蒙历史文化展”“红色记忆展”等特色展览,成为游客了解城市的“第一课堂”。
人们在毕节市博物馆参观文物。(高琦 摄)
毕节市博物馆现有展品1万余件,将毕节大地自旧石器时代至今百万余年的历史长歌呈现在游客面前。博物馆内不仅有实物展品,还增设了互动体验区、多媒体展区、全息投影展区等开放式、多元化的展陈设施。“每天都有近千人次参观,周末更是要提前预约才能进来。”博物馆讲解员周雪说,为了满足暑期游客需求,博物馆延长了开放时间,让游客能够透过展品更加深入地了解毕节。
人们在毕节市博物馆参观文物。(高琦 摄)
“以前旅游就是看风景,这次在博物馆里,我才真正读懂了一个城市。”来自湖南的游客陈嘉人说,他最感兴趣的是“红色文化展区”,通过实物和图片,可以了解到毕节在长征时期的重要地位,在他看来,“这样的文化体验让旅行更有深度,也让我对这座城市多了一分敬意。”
除了博物馆,毕节市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也人气高涨,成为游客避暑充电的“精神栖息地”。为迎合游客需求,各场馆都新增了相应活动,图书馆的“21天阅读打卡计划”让许多来毕节长期避暑的游客多了一个“留下来”的理由,科技馆更新的科普设施让许多举家游玩的家庭有了亲子互动的优质场所。
毕节市图书馆一角。(高琦 摄)
走进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场馆,透过立体式的文化活动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脉络,正成为当下城市旅游的热门选择。毕节市正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公共文化场馆成为完整的人文生态展示窗口,从而有效承接避暑游的“流量”。走进这些场馆,游客可以在短时间内认识毕节、读懂毕节,这里不仅是人们增长见识的平台,也是炎炎夏日中一处清凉的精神栖息地,让更多人享受毕节人文带来的乐趣与滋养。
街巷烟火中:
创新业态点亮城市活力
夜幕降临,同心步行街灯火通明,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8月12日晚上7点,步行街两侧的商铺前已经排起了长队——有卖毕节特色小吃“羊肉粉”“烙锅”的,有卖文创产品的,还有不少时下流行的“网红小店”。“这段时间的日均销售额比平时多了一倍还多。”步行街商户刘青说,为了应对客流高峰,她特意雇了两个临时工,“虽然累,但看着游客吃得开心,心里也高兴”。
七星关区同心步行街人头攒动。(高琦 摄)
“以前游客来毕节,大多是去百里杜鹃、织金洞等景区,停留时间短,对城区的关注度不高。”刘青坦言,今年同心步行街提质升级、2025毕节响水滩音乐季、“自然凉·毕燃嗨”火把狂欢节等一系列文旅举措把毕节“炒”热了,让许多传统商铺看到了发展的新路子。
除了传统商铺,步行街新增的“网红打卡点”也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在“毕节记忆”主题墙前,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念,露天休息区里,不少人一边喝着奶茶,一边欣赏街头艺人的表演。“我们逛步行街时,发现了许多毕节特有的地域文化元素,本以为在风景区才有的文化体验,走出酒店就能感受到了。”来自四川的游客徐浩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与同学选择到毕节度过炎夏“真是不虚此行”。
游客在同心步行街打卡网红景点。(高琦 摄)
晚上8点,一艘艘造型别致的古船亮起夜灯,船身上的少数民族风格装饰清晰可见,船舱内摆放着桌椅,游客可以点上特色餐食和茶饮,随着游船在碧阳湖上缓缓前行。“吹着湖风,看着两岸的灯光,感觉燥热和疲惫都消失了。”徐浩说,他是来到毕节以后,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水街古船”的打卡视频,特意来体验的,“没想到在城区就能有这样的游船体验,太惊喜了”。
据了解,“水街古船”项目开放以来,每天接待游客超过100人次,今年暑期,同心步行街新增商铺20余家,网红打卡点10余个,其中包括旅拍影楼、音乐餐厅等,这些热门新兴业态为许多像徐浩一样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城区旅游项目选择。
人们在碧阳湖上泛舟游玩。(高琦 摄)
近年来,毕节着力构建“自然+人文+设施”融合的立体化城市生态空间,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玩起来”。未来,毕节将持续推动城市生态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这座城市感受到自然的清凉、人文的温度和生活的气息,让毕节不仅成为游客心中的“避暑胜地”,更成为“来了就不想走”的旅游目的地。
在七星关区碧阳湖拍摄的城市风光。(高琦 摄)
夜色渐深,碧阳湖上的“水街古船”仍在缓缓前行,两岸的灯光倒映在水中,与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这座被山水环抱的城市,正用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打卡,而一场关于立体化城市生态空间的探索,也正在乌蒙深处持续书写着新的篇章。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高琦 韩贤普 周云
一审:王云
二审:梁慧颖
三审:王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