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度四川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景点、微景观)建议名单公布,我市通江县白乳溪石窟入选四川乡村石窟文化景点,巴州区龙门山石窟、恩阳区朝阳洞石窟入选四川乡村石窟文化微景观。
白乳溪石窟
白乳溪石窟,位于四川省通江县广纳镇枸花坪村三组,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分布在通江河下游左岸一级台地荔枝古道旁,刊凿于唐代,现存龛窟23个,造像151尊,碑刻3通,经幢1个,题记4幅,分布在四块锥形白砂岩石上,幅面面积约33.23平方米。
白乳溪石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仿木结构窟形风格古朴,形制多样;装饰主题突出,构图繁富,纹式多样,丰富多彩。整个石窟造型丰满,线条流畅,装饰华丽,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石窟历史久远,是融宗教、彩绘、建筑、雕刻、音乐、服饰为一体的盛唐时期石窟佳作,对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龙门山石窟
龙门山石窟,俗称“一石三座庙”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镇龙门村二组巴河西岸河边长10米,宽7米,高11米独立一崖石上,坐东北朝西南,呈横向线状排列,崖石南、西、北三面均开龛,现存造像8龛47余尊,开凿于盛唐,其中两龛有唐代光启年间装彩题记。其中佛教造像7龛,道教造像1龛,总占壁面积达149平方米,分布面积300平方米。
龙门山石窟所在位置旧时是南江、巴中到重庆的水路交通必经之路。该处造像布局巧妙,内容丰富,雕刻精美,石窟集佛教、道教造像于一体,反映了当地民间信仰的融合特征,其跨越千年的开凿历史见证了巴中地区宗教艺术的演变历程,在雕刻技艺、服饰表现、空间布局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巴中石窟唐代造像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宗教价值。
朝阳洞石窟
朝阳洞石窟为清代石窟,依据题记中的文字可推测,其摩崖造像凿刻于清代早期至中期。石窟建造在巴中市恩阳区观音井镇南,凤仪山的山腰,面向东方的一处崖壁上,分布区域较为集中,南北长约35米,高约23.5米,分上下两层,镌刻有摩崖造像16龛,圆雕3尊,题刻11则。
朝阳洞石窟内容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特点,内容包括了太上老君、玄坛帝君、文昌君、药王等道教诸神,也有释迦牟尼佛、观音、文殊、普贤、牛王菩萨等西天诸佛,以及孔圣和关圣两位儒教圣人。
下一步,我市将积极开展乡村石窟文化景点、微景观建设及开放工作,持续推动巴中石窟保护利用、研究阐释,为“四龛福城”文旅品牌打造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部分来源:文博巴中
一审一校:黄园园
二审二校:任贞静
三审三校:杨维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