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偏北部,位于“成渝两小时经济圈”腹地,东邻顺庆区,南接嘉陵区,西南连射洪市、蓬溪县,西靠盐亭县,北与南部县接壤。诳楚存汉”大将军纪信、三国硕儒谯周、唐代高僧何炯,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盟创始人张澜等皆诞生于此。书法剪纸艺术独树一帜,“祥龙嫁歌”、“板凳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忠义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文化县”、“文物大县”、“中国(纪信)忠义文化之乡”。西充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死地凤凰山、化凤山、汉将军纪信故里纪念碑、纪信广场、丞相牌坊、西充文庙、仙林惜字库石塔、紫岩万民宝塔等;有箭岭烟雨、化凤朝阳、百福松涛、万年霞光、南岷仙景、宝马渡槽、青龙湖趣、广场风彩等(新西充八景)。#四川#
历史沿革
夏禹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县境属果州。般商、西周时,并入雍州。东周、春秋为巴国属地。战国、秦时属巴郡阎中县。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因将军纪信“诳楚存汉”之功,在纪信家乡一带赐置安汉县,继之又分阆中县置充国县,自此,县境分属巴郡之安汉县与充国县。三国、晋时属巴西郡之安汉县与西充国县。
南朝“刘宋”时属梁州北巴西郡之安汉县与南国县,“萧梁”时隶巴州南宕渠那之安汉县与南梁北巴州南部郡之南部县。北魏、北周郡治有改,其隶属不变。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求隆州之南充县与南部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果州南充县之西北境、间州南部县与梓州盐亭县部分地区置西充县,隶果州,因地处古南充县之西北,治内有西充山,原有西充国县之旧名,故名西充。南宋(公元1227年)隶潼川路顺庆府。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并入南充,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复置西充县,隶顺庆府。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后,隶四川省川北道顺庆府。
民国3年(公元1914年),隶四川省嘉陵道,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撤“道”,直隶于四川省。民国24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14日,西充县和平解放后,隶西南区川北行署区南充专区。1952年9月1日,四川省建制恢复,西充县隶四川省南充专区,1969年隶四川省南充地区,1993年9月隶四川省南充市。
行政区划
清康熙《西充县志》载:“西充原有据德、高阳、西厚、恩化、丰乐、太安、西充、在城八里,里编十甲。国朝并西充,在城二里,计六里三十九甲”。
光绪《西充县志》所载的政区仍为据德、高阳、西厚、恩化、丰乐、太安六里,甲增至四十二。
宜统《西充乡土志》载:“西充县旧分东、南、西、北四路。今因之为东、南、西、北四区,加上合治城内(护城团)外的中正区,共五大区,除护城团外,计辖四十个场镇”。各区所辖场镇如下:
东区:金泉、东太、复兴、仙林、华光、紫岩、黄龙、碾垭、大全、太平、古楼。
南区:保关、氓山、永清、金山、多宝、扶君。
西区:占山、群德、大桥、仁和、双江、高院、龙台、龙凤、文井、双凤、车龙。
北区:飞凤、观音、中和、青狮、义兴、青龙、中兴、三台、槐树、双河、鸣龙。
1934年(民国23年)全县仍设东、南、西、北、中正5区,次年并为3个区。后又根据“分区设置办法”的要求,将各团合并调整为联保,分别划归3个区管辖。1937年(民国26年)全县计有3区、32联保、492保、5018甲。1940年(民国29年)实行新县制,全县分设5个指导区、32乡镇、601保、6017甲。各指导区所辖乡镇如下:
第一指导区:东北镇、西南镇(两镇属城关)、多宝、金永、莲池、复保、凤鸣、占山。
第二指导区:金泉、东太、仙林、华光、大忠、古楼。
第三指导区:太平、兴隆、紫岩、碾垭、义中、槐中。
第四指导区:观凤、青狮、双江、鸣青、双河、仁和。
第五指导区:大群、双凤、高院、同德、车龙、文井。
1944年(民国33年),根据查口立户,按户编甲,按甲编保的规定,全县仍编5个指导区,32乡镇,保、甲略有增加。
1947年(民国36年)保调整为565,甲5907。
1950年初,县人民政府将全县32个乡镇分别划给城关、太平、义中、金凤4个区管辖。7月3日增设占山、青狮2区和23个乡,全县共有6区55乡。
1951年10月又增设多扶区,各区所辖乡普遍进行了调整。
1952年7月到1953年初,先后将西充的文井、壁山两乡划归蓬溪县,将南充、盐亭、南部的部分乡、村划入西充县,全县调整8个区,60个乡,1个镇。
1955年3月,撤销第六区(占山区),12月再撒第七区(多扶区),并把乡镇合并为41个。各区所领乡镇都随区的撤销和乡镇的合并而作了调整。
1956年1月18日,将大林并入大全乡。10月11日撤销仁和区,所属乡镇分别划归双凤、义兴、晋新3区。
1957年2月,分晋新乡置虹溪乡。
1958年,区仍为5个,乡则合并为34个公社。
1961年至1962年。不仅先后重新析置了观音、常林等13个公社,而且恢复了多扶区。1967年,因破“四旧”,立“四新”,区社普遍更名。
1981年地名普查,重新确定标准名称。1983年公社改乡。
1986年全县置6个区、5个镇、43个乡、603个村、5660个村民小组、4个街道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20个居民小组。
1991年辖6区、5镇、43乡,611个村(居)民委员会,5656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6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4万人,总人口中,男性33.3万人,女性31.4万人。以汉族为主,杂居布依、土家、藏、彝、壮、傈僳、羌族等19个民族约200人。在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5.07%。
1992年为适应市政的发展,在晋城镇原有4个居委会的基础上增设5个居委会,重新划定辖区范围。同年9月撤销晋新、太平、义兴、槐树、双凤、多扶6个区公所;撤销晋新、观音、常林、木角、太平、金泉、古楼、李桥、大全、岱林、仙林、华光、青狮、凤鸣、观凤、中岭、关文、紫岩、复安、高院、同德、金山、扶君23个乡,同时成立工作委员会;新置太平镇(治太平场,辖原太平、金泉政区)、古楼镇(治古楼场,辖原古楼、李桥政区)、大全镇(治大全场,辖原大全、岱林政区)、仙林镇(治仙林场,辖原仙林、华光政区)、凤鸣镇(治凤鸣场,辖原凤鸣、复安政区)、青狮镇(治青狮场,辖原青狮、观凤政区)、关文镇(治关文场,辖原关文、紫岩政区)、槐树镇(治槐树场,辖原槐树、中南、青龙政区)、鸣龙镇(治鸣龙场,辖原鸣龙、双洛政区)、高院镇(治高院场,辖原高院、同德政区)10个镇;扩并5个镇、2个乡(晋城镇,治县城,归并原常林、观音、木角乡;义兴镇,治义兴场,归并原中岭乡;双凤镇,治双凤场,归并原东岱乡;仁和镇,治仁和场,归并原凤和乡;多扶镇,治多扶场,归并原扶君乡;宏桥乡,治宏桥场,归并原群德乡;永清乡,治永清场,归并原金山乡)。保留占山、莲池、金源、西碾、罐垭、双江、车龙、祥龙、东太9个乡。全县行政区划由6个区48个乡镇调整为26个乡镇。
1994年9月恢复金泉、华光、李桥、岱林、中岭、复安、紫岩、观凤、青龙、双洛、同德、金山12个乡建制。
1997年7月恢复观音、常林、木角、义和、中南、东岱、凤和、群德、扶君9个乡建制。同月,根据省、市委有关完善乡镇建制的原则,县委、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建立晋新等6个区委、区工作委员会及其管理体制和赋予相应工作职责的决定》,建立晋新、太平、义兴、槐树、双凤、多扶6个区委、区工作委员会,为中共西充县委、西充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各区为正科级单位,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领辖全县47个乡镇。其中:晋新区领辖7个乡镇、太平区领辖9个乡镇、义兴区领辖9个乡镇、槐树区领辖7个乡镇、双凤区领辖10个乡镇、多扶区领辖5个乡镇。
2001年4月,撤销6个区委、区工委,组建县委、县人民政府派驻的区督导办公室。2003年9月,撤销晋城镇晋城大道一段、二段、三段、南街、鹤鸣路、文化路、西街、刘家嘴、天宝寺、虹溪路居民委员会和刘家嘴、天宝寺、鹤鸣庵、库楼坝村民委员会,设立晋城大道一段、晋城大道二段、刘家嘴、西街、南街、库楼坝、鹤鸣路、建设路、天宝寺、府南社区居民委员会。同年12月,中共西充县委、县人民政府撤销派驻的6个区督导室,同时建立晋新、太平、义兴、槐树、双凤、多扶6个区工作委员会。
2004年,根据城镇发展实际,4次对个别村、居委会建制进行调整。2005年8月,撤销6个区工委、恢复6个督导室。年末,全县共置6个督导室、15个镇、32个乡及595个村、5470个村民小组和2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8个居民小组。
2006年6月,新建大全镇文化街社区居委会。7月,乡镇建制调整,撤销了晋新、太平、义兴、槐树、双凤、多扶6个督导室和观音、木角、群德3个乡。将观音合并到晋城镇,木角、群德合并到常林乡。全县建制调整为15镇29乡,22个社区居委会,595个村民委员会,136个社区居民小组,5588个村民小组。
2013年7月24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莲池乡改建制为莲池镇,全县区划为16镇28乡。
2019年10月,西充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设置乡镇(街道)23个。其中,乡5个、镇16个、街道2个,分别是:南台街道、晋城街道、多扶镇、常林镇、莲池镇、太平镇、古楼镇、大全镇、仙林镇、义兴镇、凤鸣镇、关文镇、青狮镇、槐树镇、鸣龙镇、双凤镇、仁和镇、高院镇、占山乡、罐垭乡、祥龙乡、车龙乡、东太乡。
2024年10月,西充县下辖2个街道、16个镇、5个乡。 [南台街道、晋城街道、太平镇、大全镇、仙林镇、古楼镇、义兴镇、关文镇、凤鸣镇、青狮镇、槐树镇、鸣龙镇、双凤镇、高院镇、仁和镇、多扶镇、莲池镇、常林镇、占山乡、祥龙乡、车龙乡、东太乡、罐垭乡] 西充县人民政府驻东风路1号。
西充县现设置乡(镇、街道)23个,其中:乡5个、镇16个、街道2个。
1.南台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鹤鸣路社区青莲巷5号。
2.晋城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双庙子社区滨河南路210号。
3.常林镇,镇人民政府驻将军碑社区洗笔路1号。
4.莲池镇,镇人民政府驻莲池社区新街127号。
5.占山乡,乡人民政府驻占山寺社区中街79号。
6.太平镇,镇人民政府驻育英街社区育英街66号。
7.古楼镇,镇人民政府驻古楼社区下街1号。
8.大全镇,镇人民政府驻文化街社区文化街68号。
9.仙林镇,镇人民政府驻惜字塔社区场镇1号。
10.义兴镇,镇人民政府驻神垭宫社区荣兴大道一段17号。
11.凤鸣镇,镇人民政府驻四圣庙社区工业街89号。
12.关文镇,镇人民政府驻关文社区兴隆大道1号。
13.青狮镇,镇人民政府驻青狮社区狮子街3号。
14.槐树镇,镇人民政府驻柳溪街社区临江街106号。
15.鸣龙镇,镇人民政府驻猫儿山社区北大街160号。
16.罐垭乡,乡人民政府驻桃园社区老街50号。
17.双凤镇,镇人民政府驻凤头社区胜利街9号。
18.高院镇,镇人民政府驻关帝庙社区二组30号。
19.仁和镇,镇人民政府驻大众街社区正东街3号。
20.车龙乡,乡人民政府驻流溪社区文化路138号。
21.祥龙乡,乡人民政府驻板凳龙社区凉水大道1号附11号。
22.多扶镇,镇人民政府驻中心街社区上街24号。
23.东太乡,乡人民政府驻向阳社区东岳街1号。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