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3日消息(记者冯仪)“漂流可以不用尖叫、不用划船,不用手忙脚乱。平躺在水面上,像树叶一样随波逐流。”刚体验完“窝囊漂流”的陈平平在社交平台分享她的惬意。
这个暑期,消费者出游热情高涨的同时,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个性化、深度化、多元化的旅行新方式成为主流,从追求刺激转向“低体力消耗、高情绪满足”的“窝囊游”,到跟着赛事、电影去打卡,再到博物馆文化游的崛起,旅游市场呈现出丰富的新图景。
“窝囊”三件套 要舒适体验也要情绪价值
水性不佳害怕漂流、想蹦极又下不了决心、想登山却体力不支?今年,“窝囊旅游”三件套是年轻人让旅行慢下来,玩得更轻松、更深入的法宝。
“玩到了项目,还一点都不遭罪。”社交平台上,体验过“窝囊三件套”的年轻游客们普遍给出了好评。
目前,国内不少景区都推出了“窝囊漂流”项目,桂林市兴安县某景区的平缓河道中,游客穿戴救生衣呈“大”字仰面躺平,便可以随水流悠然漂完全程。
在浙江湖州安吉云上草原旅游度假区,从蹦极台上跳下约5米,蹦极绳就开启了降速模式,稳稳送游客到降落点。
图片来源:云上草原旅游度假区
“整个蹦极台高度也只有20米,由于建在半山腰,景色不输传统蹦极项目。但游客跳下去也需要一定的勇气。”云上草原相关负责人表示,景区里原本有很多刺激的项目,但大家在运营中发现,有很多游客想尝试极限运动,又有畏惧心理。同时,还有一批亲子家庭需要更加温和的体验项目,所以设计了“窝囊蹦极”,让游客也能感受到云端蹦极的快乐。
杭州淳安千岛湖天屿景区则因“窝囊爬山”被广大网友和游客关注。在淳安天屿山观景台,全长300多米的三段自动扶梯直通山顶。登上天屿山观景台的“景观扶梯”,不仅省力,还有清凉的水雾喷洒降温,扶梯缓缓上升,湖景一览无余。过去登顶要步行约3000米、耗时约50分钟,现在只需10分钟左右。
“千岛湖天屿景区是2022年10月正式运营的,开业以来,景观扶梯项目备受欢迎。”千岛湖天屿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景区每年都保持着10%至20%左右的订单额增长。
“与往年流行的高强度、高节奏的出行体验不同,‘窝囊旅游’将对体能要求较高、惊险刺激的旅游项目转化为更为轻松、温和的活动,让游客可以在不需要过度消耗体力和精力的情况下,享受亲近大自然的愉悦。”美团研究院研究员陈文曦表示,当下,更多游客想在一个目的地玩得更深入,在打卡的同时获得舒适体验,对感官享受也有了更高的追求,“窝囊旅游”旅游的兴起,正符合现代游客对“慢享受”和“深度游“的需求。
“‘窝囊’是戏谑的自嘲,其内核是一种更为自主的旅游消费选择: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不必承受的,并乐于用科技和创意来提升旅游幸福感。”马蜂窝目的地研究院院长孙云蕾认为,“窝囊旅游”反映了消费者们“重体验、轻征服”的核心诉求:旅游的目的不再是挑战体能极限或刷景点数量,而是更好地愉悦身心、释放压力。
跟着赛事、电影去旅行 火热IP拉动地方经济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显示,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人数稳步提升,2024年,国内旅游人数56.15亿人次,比2023年增长14.8%。
图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今年夏天,全民观赛热情被彻底点燃,不仅足球及各类赛事运动迎来高光时刻,“跟着赛事、电影去旅游”也掀起热潮,为国内旅游市场增添亮色。
“苏超”“浙超”“赣超”等赛事的轮番上阵,吸引了众多球迷及游客的关注,成为今年暑期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据悉,截至“苏超”第九轮,赛事累计吸引观众超130万人。
“苏超”第八轮比赛期间,途牛平台江苏目的地出游热度环比前一个周末增长显著。其中,镇江、淮安、徐州等主场目的地城市环比前一个周末出游人次增幅均超过了30%。
7月底,重新开赛的“村超”也在贵州掀起了“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热潮。榕江“村超”所在的黔东南也成为游客关注的焦点目的地之一。
据悉,2024年,榕江县新增文化旅游经营主体1850家,县城区餐饮行业经营主体营业收入14.16亿元。原生态的农产品也备受欢迎,榕江县2024年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7.08亿元,同比增长13.4%。
“近年来,消费者的旅游消费越来越倾向于追求情感连接和深度体验。苏超、村超这类赛事虽然没有全明星阵容,但基于地域、身份的情感纽带,仍然可以给观众带来共鸣,激起大众的讨论和参与。”陈文曦表示,在赛事现场,游客不仅可以享受赛事对决的精彩,还能与选手们互动,感受体育精神的魅力。
今年暑期档,还有《南京照相馆》《长安的荔枝》《浪浪山小妖怪》等多部热门电影上映。据猫眼电影数据,截至8月21日下午,《南京照相馆》票房已达到26.57亿,《浪浪山小妖怪》票房达到11.15亿。
《南京照相馆》上映一周内,途牛平台上南京目的地用户出游人次环比前十天增长近16%。而在《浪浪山小妖怪》中,不少场景都有山西古建筑的影子。去哪儿旅行数据显示,山西临汾隰县酒店预订量同比增幅超6倍,领跑全国。不仅国内游客扎堆到山西打卡,大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今年暑期,外国游客前往大同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9倍。
更早上映的《长安的荔枝》对旅游市场的带动效应同样明显。根据原著及电影的设定,剧中的岭南从化为如今的广州从化。途牛数据显示,影片上映后,途牛平台西安、广州目的地用户出游人次环比电影上映前均有上涨。
“影视作品带动旅游不是新鲜事,但近两年的案例显示出了新趋势,游客的打卡行为正从“同款地标拍照”向“深度文化体验”演变。”孙云蕾表示,这反映了国内游市场两大变化:游客寻求“情感链接”与“文化代入感”。大家不只想看到风景,更想走入故事发生的场景,感受剧中人的心境与时代氛围,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消费。此外,大型影视IP的传播力能快速打破信息壁垒,让许多以往非传统热门的“宝藏小城”凭借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拍摄场景,走到全国游客面前。
夜探博物馆等小众旅游新业态崛起
伴随持续的高温天气,“夜间旅游”开始“升温”,18时至22时成为高活跃度的夜间经济“黄金4小时”。
据《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显示,目前,疗愈旅游、夜间旅游、候鸟旅居、避暑避寒等旅游新方式持续涌现。
“本以为深夜场人会少,结果完全没有,法老来了上海都要加班。”8月13日,有用户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凌晨1点的上海博物馆展厅里满满当当都是看展的人。在闭展前的最后一周,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开启“不眠夜”模式,“7×24小时不闭馆”。
图源:cfp
近年来,“夜游博物馆”等特色活动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数量增长至7046家,平均每20.01万人就拥有1家博物馆。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1亿人次,同比增长15.4%,“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更多观众进入博物馆参观,部分博物馆热门时段供需矛盾加剧。
作为国内最早推出“博物馆之夜”的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近日增开夜场,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楼体灯光秀”以建筑为载体,通过3D投影动态演绎地球46亿年生命演化史;北京天文馆则每周六晚开展“天文馆之夜”专场活动。
“随着AI、光影技术的应用,将静态文化知识转化为沉浸式的消费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具有参与感的深度体验,引领文旅消费升级。”去哪儿旅行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张钟尹分析认为,“博物馆奇妙夜”这一文旅新业态,是文化价值与文旅产业升级的融合。
“80、90后本身就是文化消费的核心人群,所以更愿意带着孩子去体验文化之旅。”孙云蕾提到,“Z世代”已成为文博游的主力。他们不仅希望获取知识,更渴望与历史、文化产生情感连接和心灵共鸣。他们希望在博物馆中获得能激发分享、值得回味的深度体验,夜游提供的独特氛围和科技互动,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观众愿意深夜排队去看上海博物馆24小时开放的古埃及展,追求的正是这种‘限定’的沉浸感。博物馆不再是传统的教育场所,而成为一个提供高端精神消费和文化社交的空间。”孙云蕾认为,博物馆开放夜游、升级体验形式,是其从“静态陈列”走向“动态文化盛宴”的必然结果。
孙云蕾表示,当前,旅游消费正在变得更加精细化、个性化和情感化:“消费者们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愿意为那些能提供高质量、高情绪价值、高参与感体验的产品买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