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获取更多嘉兴楼市资讯!
好消息!
嘉兴又添一处小演艺新空间!
昔日的嘉兴大剧院银河电影城
经全方位改造升级
摇身一变为“漾剧场”
8月9日
首演剧目《宋美龄耳环丢了》
将揭开新剧场的神秘面纱~
演员几乎“贴脸”演出
观众不再是远距离的旁观者
沉浸式看剧的氛围在咫尺间弥漫
这处新生的“黑匣子”剧场,
标志着嘉兴大剧院开启新探索——
从普及文艺演出到深耕细分市场
力求留住本地年轻观众。
瞄准“空白”,小剧场应运而生
在嘉兴市本级,此前缺乏专门供年轻人看小剧场话剧、沉浸式剧目并实现互动的专业场地。漾剧场正是瞄准这一空白,以差异化定位应运而生。
焕然一新的漾剧场由两个专业镜框式小剧场构成(漾立方剧场约100座,漾时区剧场120-150座),舞台与观众席灵活可变,能满足多用途演出需求,既弥补了大剧院原有场馆体系缺少微型剧场的现状,也有效补充了本土小演艺生态。
漾剧场诞生,折射出嘉兴演出市场的日益成熟。近年来,依托“文艺赋美”工程、民生实事项目等政策支持,嘉兴大剧院积极引入头部剧目:从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田沁鑫导演的话剧《四世同堂》,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剧《李白》《赵氏孤儿》,陕西人艺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到广受年轻人喜爱的《蒋公的面子》、开心麻花系列,以及二狗、黑灯、杨笠等脱口秀“顶流”专场。
58元、88元即可坐中轴线——这些高品质演出以远低于沪杭的惠民票价,显著提升了市民的观演素养和热情。不久前,杨笠专场还创下“1分钟抢光1400多张票、2万多人预约”的盛况。
灵活多元,大胆拥抱“Z世代”
漾剧场绝非传统剧场的微缩版。它是一个集演出、社交、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漾空间”。
沉浸式悬疑话剧、即兴喜剧、亲子儿童剧、互动魔术秀、小型音乐会、剧本围读沙龙等年轻态内容将轮番上演。此次首演剧目《宋美龄耳环丢了》便是一部行进式悬疑话剧,观众无需对号入座,可在多场域互动观演中深度探索剧场空间,成为“局中人”。
“还有观众反馈说,嘉兴的演出好像少了‘静下来看剧’的氛围,对此,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漾剧场负责人陈颖媛说,区别于大剧场承担的艺术普及重任,漾剧场敢于精准“筛选”观众。
例如,对于部分剧目,明确标注“一米二以下儿童谢绝入场”,并在购票环节主动建议家长评估孩子年龄的适配性,必要时可提供现场退票服务。“我们要保证演员和观众的沉浸感不被干扰。”
走出“黑匣子”,自然光影透过水泥洞洞隔墙,投射在宽阔走廊上,连接着一方更为明亮的天地——外部空间精心布局了咖啡店、烘焙坊、文创展示区以及艺术装置打卡点。穿插举行的剧本围读、茶艺、插花、香氛等沙龙活动,旨在让年轻人“轻松走进来,愿意留下来”,打造一个不设限的活力聚点。
眼下“摸着石头过河”
未来要打造“嘉兴标杆”
其实,小剧场运营存在不小的挑战:单场票房有限,引进优质剧目版权费不菲,自建团队或招募本地演员需持续投入。同时,主要面向本地及周边市场,内容更新频率要求更高,约两三个月就需推出新剧。
陈颖媛坦言,若纯从商业考量,“外包”会更“省心”,但嘉兴大剧院坚持自主运营:“我们把漾剧场看作一份责任,目标是打造嘉兴标杆性的年轻文化地标,而非短期逐利。”
在发挥资源优势、邀约全国优质小剧场话剧来嘉演出之外,漾剧场还会逐步探索“引进+共创”模式:引进来自上海、杭州的成熟IP;购买剧本版权,招募本地演员进行复排并演出;扶持本地剧团如乌青剧社、黑盒子剧社等的成熟作品;探索与本土资源如海宁皮影戏、越剧等进行创新结合,保证高频更新与良性运营。
嘉兴演艺市场,更“有戏”了!
放眼嘉兴市本级,演艺市场近年来正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蓬勃气象。
南湖区打造的“南湖有戏”文化品牌持续升温,各类原创话剧、街头艺术、主题音乐会等活动,让艺术装点了城市空间,浸润了市民生活;秀湖畔的秀湖音乐厅、图书馆报告厅等场馆,也高频次上演着音乐会、讲座与特色演出,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观演打卡。
政策层面,“文艺赋美”工程和民生实事项目的深入实施,为各类演出下沉基层、普惠市民提供了有力支撑。乌镇戏剧节的强大影响力和溢出效应,更是持续带动着全市戏剧氛围的培育和观众审美的提升。
漾剧场这方小天地
承载着嘉兴留住年轻文化消费力的雄心
未来,它的探索或许漫长
却为城市文化拼图补上了关键一角——
让艺术的触角更深、更近、更鲜活
真正“漾”进年轻一代的心间
内容来源:嘉兴发布,部分图片来源于漾剧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