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赤都文化驿站
赤峰东北角的红山,自1.45亿年前的侏罗纪至白垩纪燕山运动时期便已诞生。地壳抬升塑造褶皱,岁月风化雕琢轮廓,花岗岩中肉红色钾长石赋予其独特红韵,不仅是赤峰得名的根源,更承载着亿万年的自然灵性,成为城市不可替代的地理与文化符号。

然而,这份历经亿万年沉淀的自然风貌,如今正面临现实的考验。红山国家森林公园鸿雁关区域,长期存在落石崩塌地质灾害隐患,潜在崩塌群如悬顶之剑,直接威胁着红山北路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全。为消除隐患、保障民生,赤峰市自然资源局红山区分局启动了红山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计划投资946万元,通过危岩体清除、坡面锚固、挂柔性防护网等工程手段,为红山“祛病除险”。项目经多部门论证审批,将于2025年8月下旬开工,预计两个月完工,届时安全隐患将基本消除。
有人担忧,人为施工会破坏红山的原始山貌,惊扰这份跨越亿万年的“灵性”,认为如此古老的自然遗存不该被触碰。这份担忧,源于对红山深沉的敬畏与珍视,这份心意值得理解——毕竟,红山的每一块岩石、每一道沟壑,都是时光镌刻的印记,是自然馈赠的瑰宝。
但守护红山,从来不是“任其自生自灭”的消极旁观。地质灾害的隐患若不及时处置,一场突如其来的崩塌,不仅会夺走生命财产安全,更可能对红山造成不可逆的自然损毁。此次治理项目并非盲目改造,而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微创手术”:危岩体清除是为了避免更大范围的山体坍塌,锚固与柔性防护网是用现代技术为山体“加固”,最大限度减少对原始地貌的扰动。其目的不是破坏,而是以审慎的人为干预,抵御自然侵蚀带来的风险,让红山的风貌能更长久地留存。

红山的“灵性”,不仅在于其亿万年的历史沉淀,更在于它与城市、与人类的共生。当它能安全地矗立在那里,供后人仰望、感受自然的伟力;当过往行人不必再提心吊胆,能安心欣赏红山的红韵——这份“灵性”,才更具温度与意义。治理红山,是在敬畏自然与守护民生之间寻找平衡,是用现代智慧守护古老瑰宝,让红山的故事,能在安全的前提下,继续向未来诉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