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份,我利用两天前往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对部分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业余考察,在这过程中找寻拍摄了关于教堂、寺庙、古城、雕像、革命遗址、渠道等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通过前期行走与后期查阅有关资料相结合,对上述这些遗存至今的珍贵历史文物遗址有了深刻了解,也为将来对包头历史文化做出一些个人贡献而不懈努力。
由于两天考察是分开时段进行的,去的地方较多,所以我按照上、下两部分编写考察笔记,以下专门记述3月30日当天行程,笔记中参考大量学者专家前期考证后文章,我在此向这些学者们深表感谢。笔记中同时加入了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3月30日
当日一早从包头市区出发,沿京藏高速来到土右旗萨拉齐镇,后按导航指引,于上午8点55分来到到了海自乡二十四顷地村的天主教堂。
在包头境内留存四座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分别是东河区官井梁天主教堂、解放路基督教东堂钟楼;固阳县旧城(广义魁)天主教堂、土默特右旗海子乡二十四顷地村中天主教堂。其中二十四顷地天主教堂所在二十四顷地村据记载先有教堂,后有村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教村”。据记载,二十四顷地天主教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海子乡二十四顷地村内。该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西南蒙古教会主教府(后为绥远地区主教府)自三盛公(今磴口县)迁移至此,建起总堂。距此18年前(光绪六年,1880年)由天主教神父北京人陆殿英从当地农民高成威手中低价购得永租河滩地24顷,后从准格尔旗迁来一批天主教徒居此,垦地种植,建筑教堂,逐将“二十四顷地”命名本村,主教府也称二十四顷地天主教总堂。荷兰人韩默理时任主教,管辖内蒙古内蒙古呼和浩特、固阳县、达茂旗、鄂托克旗、河套地区、宁夏、陕西等部分地区,后来又扩展到内蒙古托县、和林县、四子王旗、武川县等地。主教府下设二十四顷地教区,缸房营教区,小巴拉盖教区。主教府下设若干教区,教区的“区长神甫”辖有若干“堂口”。如小巴拉盖教堂辖有包头、达拉特旗、固阳等地堂口。鼎盛时期曾有教徒5000多名,外国传教士27名。光绪二十六年秋(1900年),义和团反洋教运动风暴席卷土默川,在当时形势影响下,当地村民与义和团神兵配合,于当年6月24日当场焚毁教堂,杀死教徒数百人、活捉主教韩默理,交托克托厅处决。义和团运动中教堂受到冲击,在1901年,由比利时籍神父贾明远到二十四顷地教堂任神父一职,主教府主教由比利时籍神父闵玉清继任。1904年利用“庚子赔款”重修主教府,修道院,建设城堡。次年建大礼拜堂钟楼,为比利时钟楼尖顶教堂样式,钟楼上半部分在1986年修缮时依照原来样式补充添加,钟楼尖顶似桅杆,附属建筑似船舱,传言漂洋过海之意。钟楼高30米,内悬挂三口铜钟。礼拜堂坐北朝南,面阔26米,进深46.5米。平面类十字形,面积大概为12000平方米。教堂北部设有主教室,且长列住房为神甫办公室,入门在右前方,门左两室为主公室(荷兰籍主教韩默理曾住此),神父公室左后方连接主教教堂,为神职人员专用小礼拜堂,覆瓦高脊,西式建筑,面宽13米,进深7.5米,已不用。园内还有两列普通房屋(包括“收租处”遗址)。钟楼三口大钟已散失不知去向,教堂迄今保存着比利时人陶德模使用过的旧式木床。在1980年秋,二十四顷地天主教堂作教堂维修,在1984—1986年期间,原修道院房屋破烂不堪,空闲无人使用,教会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将这些房屋拆毁,利用拆下的木柴,重新建起钟楼。在1986年,二十四顷地天主教教管会成立,1993年,又维修大小教堂,同年,净化和美化院落环境。
在阅读《二十四顷地天主教堂的钟声》文章中得知,19世纪末,一位信奉天主教德国匠人曾造出六口大钟,起初全部献给罗马天主教堂,后来由于二十四顷地天主教堂教务发展迅猛,作为蒙古教区的西部重镇,起到中转站作用的同时又将教义向四周扩散,外加二十四顷地天主教堂气势雄伟,建筑高大,形象完美,享有盛誉,基于这些,教宗决定将三口大钟赠送二十四天主教堂。三口大钟经历数月水路陆路跋涉,好不容易在1905年送至二十四顷地。在1906年7月5日,时任主教闵玉清为庆祝教堂成立,把三口大钟挂在30米高的钟楼之上。这三口大钟外观与普通钟无太大区别,上小下大,钟芯呈长方形。且每口钟长约80公分,直径约80公分,重达300多斤,不过细节之处在于钟的全身没有一处小孔,下部也没有缺口,在三口钟上绘有“十四处”,既耶稣受难全过程....“由于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引号内来源百度百科)由于在全民大炼钢运动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人、财、物的浪费,也直接导致了在当时二十顷地村大炼钢过程中,这三口大钟也难逃厄运,被数人切段绳子,卸下大钟,搬走后费了很大力气才敲碎两口,但由于碎片不能融化,所以炼不了铁,因此第三口钟便幸免于难。在“文革”期间,剩下的那一口完好的钟和被打碎的钟片一同从发彦申公社专至呼和浩特,后经专家鉴定,被打碎钟片为合金制成,其中“十四处”是用白银浇铸后镀了铜。在这之后,那口仅存的大钟几易其手,被一南方商人买去,至今下落不明.....
从上述文章中可以看出,尽管二十顷地天主教堂高大雄伟的钟楼依然完好如新的屹立在此,但是那三口大钟的消失,犹如一位母亲失去了三个孩子一样,是这里无法挽回的一处伤痕,更是挥之不去,难以抹平的一道记忆,痛哉!悲哉!说完这三口大钟,再讲讲曾经那处围堡。不了解该教堂历史的人们是不会想到在教堂周围曾建有一圈围堡。为了弄清这处早已消失的防御设施,在查阅地方史料后得知,早在1925年(民国十四年),当时是绥包地区土匪活动最猖獗的时期,成千上万的股匪到处流窜作案,杀人放火,奸淫抢夺,使得当地村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由于受到达拉特旗小淖尔教堂惨遭土匪袭击的影响,时任二十四顷地天主教堂神甫比利时人陶德模以此为鉴,更为了保障全堂神职人员,修道院,婴孩堂的安全,于当年四月中旬动工修建围堡,到六月底全部竣工。这处紧靠教堂周围修建了一层“里围堡”(村周围早已建成大围堡),当地人也称“里罗域”“里寨子”。该围堡为长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约150米,墙高6米。里围堡将大经堂、神甫院、修道院、婴孩院、伙房院灯都圈入里围堡内。原来主教神甫“小坟园”在修道院西墙脚下,也被圈入里围堡,但是男养老院和男女学校因距离较远未能圈入其中。(“小坟圈”简略:安葬历年逝世的主教神甫十余位,还有修道僧三名...在文革动乱中,墓碑砸烂,坟墓摊平,现成为通行大道)为了更好的反抗抵御土匪来犯,在围堡四周建了六座炮楼,其中围堡四角各一座,南、北围墙正中各自均有一座。南炮楼建在堂院大门之上,城门和炮楼均为砖石结构。另外在北墙偏西部位留有一处小便门,用于守卫人员进出,南墙偏东南也留一门,便于婴孩院和女教友出入。“里围堡”建成后,当地村民和教堂平安度过几年安生日子,但在后来又赶上军阀混战时期,军阀张作霖命令之前投靠他的大土匪王英(此人臭名昭著,曾是当年绥远地区大土匪,后又成为汉奸)及其杂牌军前往山西袭击阎锡山,由包出发后途径当时二十四顷地城下,要求进驻,但当时神甫陶德模及其他神甫共同商榷一直认为不可以让王英及其部进村,所以关闭城门拒绝接纳,后王英大怒,下令炮轰天主教堂,但所发射四炮均未造成重大损坏,被炮轰的天主教堂洋楼安然无恙,次日,王英及其部队从二十四顷地奔党三尧准格尔旗境内开去。
二十四顷地天主教堂,在百年的历史岁月中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的洗礼,无论是天灾人祸还是频繁战乱,这座高大雄伟的神圣场所在当地几代教徒和村民的保护下完好如新的屹立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蓝天白云下的敕勒沃野之上,是珍贵的历史遗存,同时作为一处留存至今的教堂类的文物遗址,这座教堂也发挥着它自身的重要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希望这座高大神圣天主教堂能永久留存下去,受到更多的重视与保护。
离开二十四顷地村后,我于上午10点初来到土右旗美岱村找寻美岱召日军碉堡,该碉堡位于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东北方向大青山顶,我之前来此寻访时候仅找到文物保护石碑,向当地村民打听碉堡方位时得知上山路不好找且不好攀爬,不建议个人前往,无奈去了下一目的地。
后查阅《美岱召日军碉堡》一文(撰稿:王晓玲)得知,碉堡位于土默特右旗美公召镇美代召村北大青山顶上。碉堡毛石砌筑,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平面略呈圆角方形,南北墙略带孤形。东西长5米,南北宽43米,有4个斜向射击孔,门朝东,墙厚约1米,护墙残高 0.2~0.75米。碉堡顶部已坍塌,基本保持原貌。萨拉齐县在民国二年立区,苏波盖为四区区政府所在地。区政府有区兵几十人。区兵在执行维持社会秩序和剿匪任务中经常到美岱召村。美岱召村作为一个大村屯,率先成立了民团。当时的民团有十多人,佩有长枪十几支,主要任务是晚上在村内外站岗放哨,防止土匪侵扰。1935年,百灵庙的“德王”投靠了日本人,意欲从百灵庙顺山沟下山占领平绥铁路线。当时担任绥远军务总长的傅作义识破“德王”的阴谋,在沿铁路线以北的各大沟口建立军事据点,连成一道封锁线阻止敌人南进。原美岱召村后的山梁上和美岱沟内修建有两个互成掎角之势的军事碉堡炮台 ,现仅存山上的一座碉堡。
(来源:《包头文物古迹》
在美岱召村后发现一大型敖包群,蔚为壮观,于是停留片刻拍照留念。
上午10点37分开到土右旗美岱召镇河子村,本想参观王老太太故居,但未开门,在村内看到一母亲井和包头市首批历史建筑之一的土右旗原河子村学大寨展览建筑。
中午12点50分返回土右旗萨拉齐镇,按照导航来到敕勒川文化公园内找寻埃德加.斯诺觉醒点。
我曾在2018年9月28日来到过该觉醒点,只不过当时是在土右旗萨拉齐镇果园路西侧一座小公园内。当日所写行摄感悟:“以前一直听家里长辈说在土右旗这除了美岱召以外,还有一座埃德加.斯诺半身雕塑,但是它具体在哪个方位之前一直不清楚,知道的人有说在萨拉齐镇内一所小学里,有的说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园里,更有的说早被拆毁了,但更多的人则是一脸茫然,根本不知道这个人是谁,是干嘛的,更别提他的雕塑在哪了.....。后来我通过上网查询,终于得知它在萨拉齐镇大北街小公园里,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因为这个公园距离我工作的单位很近,快走不到二十分钟穿过火车桥洞便到。一早起来后,我沿着去这的路线找到了这座小公园,公园并没有大门,而是从一出豁口便能进入,里边跳舞的还有遛弯的老人很多。公园内种了很多树,显的非常密集。还没走多远,在正西侧便看到了埃德加.斯诺觉醒点雕塑。在以前我也听说过这个雕塑明字好像叫觉醒之处,这名字听起来或许有些可笑,一个老外不好好在国外享受生活,却偏偏来内蒙古搞什么觉醒,实在让人费解。但是知道他本人来历还有关于他所著的《西行漫记》后,便会对这位美国记者肃然起敬,也就知道他为何在萨拉齐开始觉醒后从而踏上上漫长的中国采访之路。其实斯诺在中国名气非常大,关于他的历史事迹网上一查便有,这里不再赘述。走近石雕看上去虽然早已饱经沧桑,但被当地保护工作者细心养护,外加四周被树木所包围,遭受到的自然侵害减轻乐不少。站在觉醒点前,遥想历史上这里曾经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到现如今随着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的到来,这里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周围的环境设施不断优化,从而前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想斯诺先生的雕塑不会随着这里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而消失,而是会永远留留存在这篇肥沃的敕勒川之上,被更多的人们所敬仰。
以上“埃德加.斯诺觉醒点”照片拍摄于2018年
后查阅《“埃德加.斯诺"觉醒点雕像》一文(撰稿:高景哲)得知,埃德加•斯诺觉醒点”雕像位于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文化公园。 1929午夏,23岁的斯诺与好友路易•艾黎乘火车,从上海来到萨拉齐。当时萨拉齐县正遭受着亘古未有的大旱,灾民从四面涌入萨拉齐城。城内随处可见奄奄一息的难民与倒毙街头的饿殍。从十里洋场的繁化胜地乍来到塞外的人间炼狱,斯诺被眼前的惨景震惊了。接下来的几天,他一边继续采访,一边在思考:是什么造成了眼前的惨景?为什么这些人不起来反抗?萨拉齐之行彻底改变了斯诺的世界观,他后来称这是他“一生的觉醒点”。离开萨拉齐之后,斯诺锲而不舍地关注着中国的命运。他深入中国的各个阶层,结识了宋庆龄、鲁迅等进步人士,并于1936年访问了陕甘宁边区,完成《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让国内外的进步人士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斯诺因此与中国结下了深厚情谊,成为颇受国人尊敬的国际友人。斗转星移,1985年,斯诺的夫人洛伊斯•惠勒踏着丈夫的足迹来到萨拉齐,此时的萨拉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惠勒与同行人员一同参观了土默特右旗的建设成就,并受聘为土默特右旗医院的名誉院长。惠勒还与另一位萨拉齐的老朋友路易•艾黎在斯诺曾经采访过的施粥棚处植下两棵友谊之树。为了缅怀和纪念这位可敬的友人,土默特右旗政府于1991年在萨拉齐镇小游园内树立了斯诺雕像,并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原主席布赫亲笔题词。2019年10月,土默特右旗政府将斯诺塑像迁至敕勒川文化公园,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斯诺,了解斯诺与萨拉齐的特殊情谊。
中午13点28分来到土右旗明沙淖镇上茅庵村与五胜公附近的民生渠段,行走观察未发现附近树立文物保护石碑。
后查阅《民生渠》一文(撰稿:高景哲)得知,民生渠位于包头市东部,西起东河区古城湾乡磴口村的瓦窑口,东至土默特右旗淘思浩车站南10千米的高家野村。基本呈东西走向,继而自北向南经大黑河故道(哈素海退水渠)入黄河。民国开始修建,以引黄河水灌溉,但效果并不理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磴口扬水站建成民生渠真正发挥了作用。民国十一年(1922 年),萨拉齐县地方绅士丁绍先等人,请后套水利专家王同春勘测了一条全长97.5千米的大干渠。该渠从黄河北岸磴口筑口设闸,东行到哈素海,然后向南延长25 千米,经黑河故道注入黄河,并取名民生渠。但当时工程所需款数额巨大,地方财力微薄,无力开凿,几年搁置未动。民国十七年(1928年),萨拉齐县连遭大旱,地方上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招徕灾民开挖民生渠,得到绥远省政府的批准与华洋义赈会的合作。同年,组织工程总监处,召集7000多灾民,于9月18日动工开挖。民国十八年(1929年),绥远省政府与华洋义赈会订立重组工程处合同,由 美国人艾德敷任处长,塔德任总工程师,仍用“以工代赈“办法扩 大民工数额,抓紫工程进度。6月订立萨县、托县民生渠合同,内容有开凿民生渠的目的、资金来源及如何使用等10条。同年夏天,23岁的美国记者斯诺到萨拉齐一带考察,采访并报道了萨拉齐一带遭灾后今人毛骨悚然的种种修象和开挖民生渠的情況。在开挖民生渠过程中,因办理未善,工程处与工人之间发生龃龉,工人时有逃散。民国二十年(1931年)春,因民工人数不足,当局增派国民党军某部70师、73师的4000名官兵突击施工。6月中旬,干渠主体工程及渠口闸、8道支渠告成,前后用款 80余万元。22 日举行放水典礼,国内外的不少记者、名流纷纷前来采访和祝贺。但一开闸门,因渠位高而水位低,黄河水流不到渠里,弄得塔德等人十分尴尬,急令民工向河内填石筑坝,也无济于事。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成立民生渠水利工会,9月16日公布该会章程,内容有目标、组成、会计、水租等6章21条。1933年、1943年和1944年,黄河3次猛涨,河水涌进民生渠,冲毁不少建筑物,淤澄了渠道,而北渠背又挡住了从大青山涌来的洪水,渠北平川淹成泽国,人民苦不堪言,称民生渠为害民渠 、民死渠,称塔德为“缺德”。日伪时期,当局也曾想修浚民生渠,编辑出版了《民生渠的全貌》一书,并动工做了一些工程,后半途而废。1950年6月中旬,萨拉齐县结合兴修黄河左岸防洪堤,将民生渠打坝堵口。1955年国家投资80万元,开始清淤、配套复苏民生渠工程。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萨拉齐县政府组织 5000余名民工,绥远省政府派来一批水利技术人员,上下一致,协力同心,至1957年,将搁置26年的渠道重新修复。与此同时,新建18条支渠,利用改造1条旧支渠;增建15座草木结构闸桥。同年6月,旱情再现,刚刚修复的民生渠第一次引水,随着闸门启动,人民梦寐以求的黄河水终于按照人民的意愿滚滚流进民生渠。从此,民生渠真正成为一条水利大动脉,愈来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66年,在兴建磴口扬水站的同时,新修一条总干渠。该干渠入磴口村东至官地村后,与民生渠相接,长4.5千米。再从官地村后至大城西分水用止,长14千米(原民生渠上游一段),由原水1渠2背改修为2渠3背(其中一渠通民生渠,另一渠通跃进渠)。至1969年,总干渠全部工程告竣,全长18.4千米。截至1990年,千渠上己建起桥、涵建筑物9处,节制闸7处;支渠41条,总长度170.77千米,桥、涵64处,进水用39处,节制闸33处;斗渠256条,总长267.41千米,桥、涵63处,进水用121 处,节制用25处,配套的灌溉系统已初具规模。工程控制面积 13.4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 13万亩,保灌面积12.6万亩。
下午14点来到土右旗萨拉齐镇内找寻萨拉齐关帝庙,来到关帝庙前发现外门紧锁无法进入,无奈只好随拍几张照片,待以后再有机会前来。
后查阅《萨拉齐关帝庙》一文(撰稿:杨健林)得知,萨拉齐关帝庙位于萨拉齐镇太平街饲料厂内,民间俗称“老爷庙”。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萨拉齐现存汉地佛教寺庙中建造最早的一座,由当地居民集资修建。建造之始,只是一间小庙。后陆续增修,扩建了正殿,有了廊庑、门坊、钟鼓乐楼以及配享的其他神祠。其后,关帝庙西建有祖师庙(鲁班庙),东建有圣母庙(奶奶庙)。两庙主殿与关帝庙主殿一线分布,有月亮门相通。祖师庙东墙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新建祖师庙碑,记述了祖师庙的修建时间。嘉庆五年(1800 年),关帝庙进行过一次修葺,包头博物馆所藏“万善同归”碑对此有记述。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萨拉齐本地商人集资,对关帝庙进行了修缮,不光维修了原有建筑,还扩大了它的规模。现庙内尚存〝祖师庙重修碑”,落款为“大清道光二十四年岁次甲辰南吕(八)月”。从清代后期到民国年间,萨拉齐关帝庙是当地商业管理、民间社团和一些公务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治初年,陕甘回民起义,形势发展迅猛。同治六年(1867年),兵锋逼近萨拉齐。时任萨拉齐拉同知的文山在关帝庙设团防局,训练民团,以防不测。在团防局的筹规下,于第二年构筑了萨拉齐城墙。由于文山团防局的严密防备,回民起义军未进入萨拉齐。萨拉齐的民众躲过了一场刀兵之灾。与此同时,萨拉齐公行也将办公地点设于本庙西小院。1925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萨拉齐县党部也设于关帝庙内。同年,土默特著名拳师云连升在庙内设武馆收徒授艺。抗日战争时期,伪萨拉齐镇公所、伪巴彦塔拉盟兴亚协进会萨拉齐县支部、萨拉齐县保安石坝保管委员会等机构均先后在关帝庙内办公。20世纪50年代,萨县工商联(前身为萨拉齐公行)仍在关帝庙内办公。1964年,土默特旗医药公司从察素齐镇搬迁到萨拉齐关帝庙,将庙院的前半部分拆除后,用其材料建起一栋办公室、一栋车间和一栋库房,大殿、配殿则作为药库和中成药制药车间使用。1983 年,医药公司与药厂建制分设。医药公司迁出关帝庙,药厂继续留在关帝庙内,生产西药。21世纪初,药厂转制,改为私有制企业,之后连同设备彻底迁走。关帝庙收归国有。2016年起,包头市、土右旗文物部门陆续维修了关帝庙及西侧祖师庙。关帝庙的建筑呈中轴线布局,正殿坐北朝南,面阔9间。双出水硬山顶,筒瓦堆叠花式脊,带有卷棚歇山顶抱厦。原建筑带有前廊,后来为扩大室内空间,将门窗前移至檐柱间,将前廊包在了室内。西侧廊心墙有“人物、高山、松树”砖雕。大殿现在的门窗为后换的玻璃门窗。殿内梁架有精致彩绘,可见穿花龙、吉祥花卉、水果、风景人物、书籍等,原有木雕寿星、骑鹿及仙鹤、牡丹、梅花、珍宝等图案门罩,现已不存。大殿左右山墙山尖及墀头有团龙、花卉、瑞兽等图案破雕。据当地居民介绍,正殿中曾有关老爷塑像,蟒袍金甲,披着墨绿斗篷,美弄飘飘,神采奕奕。关老爷身旁,左为关平,右为周仓。正殿前东西两厢各有配股一座,分别供奉火神和张飞,均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前带廊子。西厢配殿北廊心墙有“松鹿图“砖雕。东厢配殿北廊心墙有“四骏马砖雕,两殿内梁架上有旋子彩画,墙壁上都有“关羽故事”壁画。西厢配殿北壁绘有夜得兄书、千里单骑,西壁绘有东岭斩秀、寄书胡班、界外送凭、斩阳释疑、古城聚义、诱取樊城、汉津解危、大战曹仁等。东厢配殿北壁绘有美女十人 、怒斩颜良等。关帝庙西侧的祖师庙,面阔三间,双出水硬山顶,带有前廊,西侧廊心墙中心雕有花瓶,四角雕刻凤纹。传说院内大殿前方曾有一过庭,旧时关帝庙庙会时,五台山来的僧人在此做法事。文献记载中还有山门、钟鼓楼和戏楼。现均已消失。现在大门外有一对石狮子,威猛雄壮,雕刻精美。底座上均有题款,分别为“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谷旦”和"同盛茂记施舍建立”。据悉,这对石狮由别处移来。
离开萨拉齐关帝庙后已身心俱疲,沿京藏高速返回包头市区,安全结束当日业余考察之行。
文中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1、二十四顷地天主教堂文物保护碑文
2、包头主要寺庙教堂调查.包头文物局
3、包头土右旗二十四顷地村:穿越百年的乡村教堂.包头新闻网
4、二十四顷地教堂的钟声.李芬荣.《信德报》2014年5月18日,18期(总第582期)
5、二十四顷地教堂的百年烟云.《包头晚报》.(2019年8月20日)09版刊发
6、近代包头天主教堂.韩振中《包头史料荟要》第四辑.包头地方志史编修办公室.包头市档案馆
7、发生在二十四顷地教堂的几件事.杜瑞《土默特右旗文史资料》第三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土默特右旗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8、《土默特右旗志》1991——2008.远方出版社
9、近代包头文化教育和宗教的发展.《包头史稿》【中卷】.张贵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0、百度百科
11、美岱召日军碉堡.撰稿:王晓玲
12、“埃德加.斯诺”觉醒点雕像.撰稿:高景哲
13、民生渠.撰稿.高景哲
14、萨拉齐关帝庙.撰稿.杨健林
11—14均出自《包头文物古迹》
包头博物馆(包头市文物保护中心)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