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万宁兴隆巴厘村景区内的印尼特色舞蹈展示。王贺 摄
中新网海南新闻8月24日电(丁丁 周仁才)你知道海南藏着一个“小联合国”吗?21个国家及地区的风情文化在此交融,却不是为了外交,而是源于一段段厚重的家国情怀。这就是万宁的兴隆巴厘村,一个特色文化景区,展示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归国华侨的生活、文化、习俗。
文旅融合找到华侨文化的“根”与“魂”
步入巴厘村,仿佛瞬间穿越到了南洋。152亩的景区内,六大功能区各具特色,却又浑然一体,从中可以看到归侨们在兴隆这片土地上建设家园的详细历史。“曾经的巴厘村还是一片荒山野岭,华侨们从海外带回胡椒、可可、黄金椰等植物的种子,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景区讲解员介绍。
在景区内的归侨文化馆内,一张张老照片、一段段文字记录着南洋华侨回国的历史足迹和兴隆华侨农场7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是文化的“根”;当下,游客们亲手体验印尼传统手工艺,这是情感的“魂”。
景区通过复原生活场景、展示异国风情、开展特色歌舞互动、经营南洋风味美食等方式,让华侨文化变成了可触、可感、可体验的旅游产品,真正实现了文化赋能旅游、旅游传承文化的深度融合。
8月20日,万宁兴隆巴厘村景区吸引游客参观。丁丁 摄
“侨”见中国,“桥”连世界
巴厘村的建设与发展,就是一个生动的统战实践。据介绍,该景区由印尼归侨主导设计,南国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旨在保存70余年来的归侨文化记忆。这里不仅是景区,更先后成为了“海南兴隆印尼侨友会活动基地”“海南兴隆新马泰侨友会活动基地”以及高校的实践基地,成为了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的重要平台。
景区经理陈绍生说,景区为农场传承侨文化,也为农场职工提供就业。巴厘村恰似一座“桥”,一头连着归侨侨眷,一头连着祖国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战略。
社会效益稳提升,经济效益结“硕果”
文旅融合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发展上。年接待游客超过60万人次、年营收额超过4000万元,说明了市场对这种独特文化体验的认可。更可贵的是,景区解决了107名归侨侨眷的就业问题,并显著带动了周边旅馆、民宿、咖啡农庄等产业的消费提升。
兴隆巴厘村的文旅融合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更是文化融合、凝聚共识、促进团结的强大引擎。它以归侨文化为主题,探索出了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特色发展之路,让南洋风情“花开”海南岛的同时,也让爱国爱乡的“种子”深植人心。(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