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武汉真有网上吹的那么神?” 表弟抱着手机,屏幕上是黄鹤楼的航拍视频,“我同学说户部巷全是坑,热干面还没学校门口的好吃。”
老冯嘬了口热干面,芝麻酱在碗里拉出金丝:“值不值,得看你会不会玩。去年带个上海朋友逛三天,他临走说‘比外滩有烟火气’,但前年有个姑娘,在江汉路被挤丢了凉鞋,骂骂咧咧回了成都。”
表弟坐直了:“那你给说道说道,啥人适合来武汉?”
“首先,吃货必须来!” 老冯放下筷子,“但得找对地方。别去户部巷的‘老字号’,花 20 块吃碗糊汤粉,不如去李记鲜鱼糊汤粉,在大成路过早,配根油条泡着吃,6 块钱管饱。” 他翻出相册,“粮道街的油饼包烧卖,早上五点就有人排队,油饼炸得起泡,烧卖里的糯米混着黑胡椒,一口下去烫得直哈气,这才是武汉的魂。”
“那景点呢?黄鹤楼是不是就拍个照?”
“你要是只拍打卡照,不如在家 P 图。” 老冯乐了,“登楼得听讲解,每层楼的壁画都藏着故事 —— 五楼的‘江天浩瀚’图,远处的龟山电视塔都画进去了,当年画师蹲了三个月才定稿。” 他话锋一转,“但 7、8 月别来,楼顶的琉璃瓦能晒到 60 度,手往栏杆上一放,能烫出红印子。最佳时间是 3 月,樱花开得正好,从黄鹤楼往下看,东湖的樱花像粉色的云。”
表弟记笔记:“那啥人不适合来?”
“第一,怕热的别来。” 老冯点开天气预报,“夏天的武汉,长江边的风都是热的,去年有个游客在长江大桥上走了半小时,中暑晕在桥墩下。第二,嫌麻烦的别来,过早得自己端碗找座位,坐公交得抢座位,武汉人直来直去,服务员不会跟你说‘亲’。” 他掰着手指头,“第三,追求小资情调的别来,这里没有网红咖啡馆的安静,户部巷的吆喝声、轮渡的汽笛声、夜市的砍价声,吵得很,但这才是真实的武汉。”
“那交通方便不?听说堵得厉害。”
“地铁比打车靠谱。” 老冯打开地图,“2 号线串起江汉路、楚河汉街、光谷,高峰期打车,从司门口到江汉路,堵一小时是常事,地铁 40 分钟准到。但晚上可以坐轮渡,从中华路码头到汉口江滩,5 块钱一张票,吹着江风看灯光秀,比坐观光车爽多了。” 他补充道,“别买景区的交通套票,东湖骑共享单车最舒服,环湖绿道修得平,累了就停在湖边吃根绿豆冰棒,3 块钱凉快半天。”
“最后问个关键的,玩三天得花多少钱?”
“省着花,500 块够了。” 老冯算账,“黄鹤楼门票 70 + 湖北省博物馆免费(提前预约),三顿过早 30 块,两顿正餐 100 块,住连锁酒店两晚 200 块,剩下的钱买袋周黑鸭 —— 记住,要去工厂店买,比景区便宜 20%,真空包装能放一周。”
表弟挠头:“我还是想去看看,有啥注意事项不?”
“带双舒服的鞋!” 老冯指着自己的运动鞋,“武汉是‘百湖之城’,走路比坐车多,江汉路的石板路、东湖的绿道,一天两万步不是事。对了,跟武汉人问路,别说‘您好’,直接说‘师傅,请问……’,他能带你走半条街。”
窗外的阳光透过梧桐叶,在碗里的热干面上投下光斑,像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江城之旅,盖上一个金黄的印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