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湖这片热土上,改革记忆、人文精神、城市发展的动脉、你我奋斗的足迹,沿着深南大道蔓延。
8月23日上午,“深爱这一路WEWALK全民行动·罗湖篇”热闹出发。
当天,“城市探路官”、香港慈善援助基金会主席、香港生态环境协会主席樊熙泰出席,来自深港两地的45位市民、企业代表、外籍友人沿着罗湖区“深港同心”主题线一路前行。他们兴致盎然从“中国宝都 深圳水贝”漫游到深圳天河城·金啤坊,参观深港历史文化图片展,在罗湖口岸旁的港式餐厅里品尝好滋味,徜徉到国贸大厦旋转餐厅感受改革开放足迹,到东门红色记忆馆感受“深圳墟的心跳”,再落点罗湖妇儿大厦,喝一杯港式非遗丝袜奶茶,在漫步中感受深港合作的创新与活力。
见证罗湖消费街区活力
写下心愿和对深圳的祝福
)
01
2004年在深圳水贝以小柜台起步的周六福,在“中国宝都”用短短20来年便发展成在港股上市的自主品牌。
在周六福总部,讲解员介绍了让人惊艳的花丝镶嵌工艺和“一心十二箭”钻石切割工艺,耀眼、璀璨、时尚,是大家对周六福产品的一致评价。临走前,深港市民、外籍友人纷纷在“珠光宝气心愿墙”贴上钻石、珠宝造型的便签,各类对未来生活的心愿如宝石般闪亮。
在香港读高中的叶嘉榞不断地拍摄各种珠宝的照片,她说非常喜欢周六福的各种钻石戒指,十分精美。
她的妈妈表示,之前比较少来水贝,没想到这边的发展这么快,有这么多潮流的黄金珠宝首饰。
第二站走进深圳天河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厂1.4万平方米工业留存的旋转楼梯和发酵罐旁,大家纷纷拍照留影,大赞改造后的金啤坊艺术街区是出片胜地。
本次活动的“城市探路官”樊熙泰热情洋溢地带领大家参观了“罗湖馆”中的深港历史文化图片展。深港市民和外籍友人纷纷凑近,细看一幅幅厚重的历史黑白老照片、一幅幅色彩鲜明的新时代照片。
当记录广九铁路百年变迁的影像播放时,让人恍若置身于上世纪月台攘攘的人群中,听见火车轰鸣穿越罗湖桥的岁月回响。
展览图片类型丰富,从东深供水工程的艰辛建设,到文锦渡口岸“绿色生命线”的日常坚守;从过境耕作的淳朴画面,到今日深港青少年携手合唱的动人场景——每一帧都是时代的见证,每一幅都是深港合作的历史轨迹。
现场还设置了祝福邮筒,67岁的港籍同胞叶天寿带着太太来参加,很是开心写下“深港合作一家亲”,樊熙泰写下“祝福祖国繁荣昌盛,深港双向奔赴”,一起投入邮筒。
企业代表、深圳市亦雅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张亚琳表示,“金啤坊的改造非常成功,保留下来的巨型发酵罐和各种设备都成为了特色的打卡点。”
临近中午,深港市民在打卡罗湖口岸之后,走进附近的佳宁娜酒楼。这家潮州菜品牌1981年创立于香港,1988年进入深圳,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进驻的外资酒楼之一。“佳宁娜”取潮州话“自家人”谐音,创始人马介璋怀揣家乡味执念将品牌带到深圳。
卤水鹅、香煎蚝仔烙等经典菜肴轮番登场,让参与者在地道滋味中体会饮食文化交融,现场气氛高涨。
感受深港同频的心跳
共绘“时光长卷”
)
02
当天下午,在东门红色记忆馆,大家深切感受了东门的历史厚重和深度,以及几经升级的东门消费街区的活力。
大家纷纷从8款不一样的东门明信片中挑选了一张,写下对未来的期待,并加盖东门红色记忆馆纪念章,将这份“活力东门记忆”带回家。
在国贸大厦,参观者流连在众多老照片中,感受“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和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
很快,这里也将迎来新的故事。2024年初深物业集团启动了国贸大厦的商业部分的升级改造,“国贸·SPRING”定位深港潮流社交休闲商业中心,预计2025年底启幕,未来这一片商圈将更加热闹。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在行走途中也感受到了城市更新带来的便利。人民南路新设的非机动车道让通行更安全,国贸公交站合并改造后,换乘更加高效,人车分流的道路设计让街区井然有序。市民陈阿姨表示:“以前上下班过马路要等很久,现在走人行道就很顺畅,公交也更方便。”
最后一站,来到今年5月刚刚焕新启用的罗湖妇儿大厦(深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大家在香港国际服务社社工带领下感受了这里浓浓的深港元素。香港国际服务社进驻罗湖妇儿大厦多年,多名社工分工服务跨境家庭,提供学童咨询、创业培训、融入香港等服务。
在体验环节,香港非遗丝袜奶茶“我杯茶”的茶艺师现场演示讲解了香港丝袜奶茶的制作过程,包含捞茶、煲茶等非遗工序,大家兴致盎然品尝了奶茶。
问起丝袜奶茶名称的来源,“我杯茶”创始人、香港金融界名人冯志坚表示,这是因为当年,奶茶师傅用棉袋撞茶时,客人看见被红茶染成棕色的茶袋,觉得很像丝袜,便称之为丝袜奶茶,现在讲起丝袜奶茶,人们常常想到的是它口感香滑如丝绢。
在活动的最后,大家纷纷拿起画笔,为4米长的“深爱这一路·时光长卷”涂色,画卷上的周六福总部、国贸大厦、地王大厦等地标被彩笔点亮,罗湖地标蝶变和新生跃然纸上。
2008年来到深圳的外籍友人何大卫表示,深圳的变化真的很让人惊讶。他深深感受到深港交流越来越深入,“以前去香港,大家说粤语;现在去香港,很多人说普通话;而到了深圳,尤其是周末,我们会听到更多粤语。
漫游罗湖的每一步
都镌刻着深港同心的印记
从水贝周六福的非遗工艺
到佳宁娜酒楼的“自家人”味道
从金啤坊的工业遗存新生
到罗湖口岸的通关速度
从东门的墟市记忆
到深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温情陪伴
一座城,一条路
镌刻着了深港变迁的故事
也延续着未来的篇章
信息来源:深圳晚报记者 易芬 王雅萍 实习生 彭悦 刘梓涵
统筹整合:罗湖发布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❶
❷
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