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的朋友圈被一种特殊的旅游刷屏了。
“大理采菌子,人均38元就能体验!”
“苍山寻宝,野生菌随便捡!”
看着这些诱人的标题,我也差点心动。
直到看到央视的调查报道,我才意识到——
这场看似浪漫的“采菌游”,正在以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透支着苍山的生态底线。

500多人的日常狂欢,正在让苍山“秃顶”
你能想象吗?
仅在苍山脚下一个进山路口,单日就有超过40辆车、500多人上山采菌。
而整个苍山,类似的采菌路线多达二三十条。
环保志愿者刘天奇带记者看到的场景让人心痛:
原本植被茂密的树林,被游客踩出明显的路。
有些地方,直接被耙子耙成了秃地。
“本来跟那片区域一样,都是长满植物的,现在植物不长了。”

最可怕的是,这些“向导”根本不专业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所谓的“采菌游”组织方,拿着的竟是登山户外运动技术培训证书。
跟菌类识别、科普讲解毫无关系。
更离谱的是——
有向导把近两年已经被划为肠胃炎毒蘑菇的松塔牛肝菌,介绍成“无毒可以吃的”。
这不是在带游客体验,这是在玩命。

68岁的郭大爷,差点因为一朵蘑菇丢了命
玉溪的郭大爷每年都上山采菌子。
今年8月初,他误食了一朵亚稀褶红菇。
这种毒蘑菇与可食用的密褶红菇高度相似,就算经验再丰富,也很难区别。
经过抢救,他才脱离生命危险。
要知道——
云南一省就有超过300种毒蘑菇,其中剧毒的有20多种。
2019年到2024年,全国毒蘑菇中毒事件导致6127人中毒,142人死亡。

当体验变成破坏,生态的代价谁来买单?
专家的警告让人后背发凉:
野生菌的菌丝体一旦暴露在阳光下就会死掉。
一个地方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后,轻则5-10年才能再长出新菌。
严重的,会导致野生菌种群彻底消失。
“蘑菇一旦破坏了,断子绝孙,有可能就消失了。”
更深层的影响是——
野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没有了它们,枯枝败叶无法降解,植物的抗病性会降低,整个森林功能都会下降。

5000元就能在平台推广,门槛形同虚设
记者向小红书咨询发现:
如果没有相关资质,可以通过“游客体验”的方式发帖。
不仅没有任何门槛,还能付费流量推广。
起步价5000元。
这意味着什么?
任何人都可以包装成“采菌游向导”,带着毫无经验的游客进山冒险。
找蘑菇、挖蘑菇、拍蘑菇、扔蘑菇
这就是许多游客的“采菌游”全过程。
他们花几十到几百元不等,获得的是什么?
一次拍照打卡的机会。
一堆被随意丢弃的野生菌。
一片被破坏的森林生态。
还有,可能是一次与死神擦肩的经历。
大理终于出手了,但这只是开始
8月24日,大理市政府发布通告:
未开放区域,不得违规组织“采菌游”“研学游”“探险游”等活动。
这是必要的一步。
但我想说的是——
当一种旅游方式需要政府明令禁止才能停止时,我们是不是该反思:
为什么总是要等到生态被破坏、生命受到威胁,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旅游的意义,不应该是消费和破坏。
而应该是了解、尊重和保护。
下次当你看到“38元采菌游”的广告时,请记住:
你省下的几十块钱,可能要用几十年的生态修复来偿还。
你拍下的一张照片,可能让一片森林永远失去生机。
真正的体验,是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而不是,把它踩在脚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