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出秦入楚第一村”之美誉,犹如一颗晶莹的翠玉,镶嵌在青山碧水间。距商南县城22公里,312国道穿境而过,扼商於古道之咽喉,衔秦接楚,只一眼就被眼前气势磅礴的花门楼所震撼,“吊庄村”三个醒目的烫金大字高居其上,平坦干净的水泥路旁,五彩缤纷的格桑花和金黄的雏菊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沿着水泥路向画里行,这个先后荣获省市县“脱贫攻坚先进村”“市级文明村”“市级无访村”等多项荣誉的吊庄村村委会就位于大路旁。
吊庄村党支部书记田东超说:“我们村‘两委’通过5年来的艰辛努力,吊庄村经历了党建由弱变强,经济由衰到盛,环境由乱而治的巨大变化。今天的吊庄,班子好,作风硬,设施全,产业兴,环境美,民风顺。”
党建引领堡垒强:位于吊庄村五组的村民田培敏家共有六口人,其中三口人都是党员,党员人数占家庭总数的一半,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5年间,经过两轮换届、调整、充实和提高,强化理论武装,注重教育培训,村“两委”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动员群众发展产业、振兴乡村的领头雁本领不断增强,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截至目前,全村共有35名党员。
产业兴盛百姓富:走进吊庄村东沟,一个占地近一千平方,绿瓦白墙规模化羊舍呈现在眼前,这里养育了近两百头布尔山羊,养殖户田培敏充分利用“绿水青山”好资源,让这波喝着山泉水、吃着有机枝叶成长起来、肉质紧实的山羊摇身一变成为“金山银山”。
“5年来,组建集体经济合作社3个,培养致富带头人5人,邀约乡贤达人,聚力产业振兴,累计投资近3000余万元,先后集中连片发展高山优质茶园1200亩、西瓜40亩、水果玉米30亩、核桃500亩、板栗1000亩,养殖布尔山羊、土鸡、生猪680只(头),栽培天麻、袋料食用菌10万余窝(袋),产业收入总计达4600余万元,带动附近百余名群众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2000元,年均转移就业500余人次,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截止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田东超说。
设施健全环境美:现代楼房与古朴的民房相映成趣,农家小院里金黄的丝瓜花爬满藤蔓、紫薇花开满树、凌霄花热情似火,散发着醉人的芬芳。菜园子里紫色的长茄子、墨绿的线椒、碧绿的长豇豆,带来丰收的喜悦。甚至连房前屋后的大青枣、石榴和青梨都在诉说着这里勤劳纯朴的人们世代安居乐业。
近年来,村上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实施村组道路、电力提升、人畜饮水及茶园滴灌设施、小流域治理、滑坡体整治等工程,实现了水、电、路、讯全入户,养老、医疗、教育全覆盖。完善村规民约,强化乡村治理,干群同心勠力,以“三清三改三化”综合整治为抓手,积极开展“五美庭院”创建活动,彻底解决了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
走进今天的吊庄,呈现在您眼前的,是一幅幅山清水秀、物阜民丰、欣欣向荣的优美画卷。
登四条岭上,看风云际会;临武关河畔,叹岁月流金;立秦楚墙外,闻鼓角争鸣……
有词为凭:《沁园春·吊庄》四岭云舒,关河波泛,换了新颜。叹秦垣苔老,楚墙痕旧;国道龙贯,直破秦关。茶垄连天,瓜棚叠翠,千亩金栗漫秋山。凭栏处,有群羊缀玉,鸡唱晴川。谁挥椽笔如剑?赖镰斧高扬赤帜鲜。算五年砥砺,强基铸垒;三产融链,富路拓宽。电网飞虹,甘泉入户,黛瓦粉墙映画栏。抬望眼,正康庄道上,春色无边!
帮扶工作成效显:县供销社和驻村工作队正扎根吊庄村、深耕帮扶路,他们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超1500万元,推动村庄面貌和群众生活发生显著变化。
未来,他们将围绕攻坚项目建设、深化产业融合、强化能力提升、提升治理效能等帮扶工作重点,靶向发力,冲刺振兴新目标,以更实举措、更强担当,让乡村振兴的宜居宜业宜游宜生活新画卷在吊庄村愈发鲜亮!
走进吊庄村,看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民居错落有致,观远山苍翠挺拔,山尖上簇簇羊群点缀其中,时而传来《牧羊曲》声,在山谷中回荡,连空气都变得更加清甜……(来源:金丝峡周报 作者:张 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