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VR设备重现华侨家书、借AI导览解读侨史文物、用数字沙盘将华侨历史变成互动游戏……
新技术正改变博物馆的展陈与传播方式,让历史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近日,多位海内外涉侨博物馆负责人接受 小侨 连线采访,讲述技术赋能下,历史文化传承的新实践。
资料图:观众参观复刻的华侨生活街区。(中新社记者 张祥毅 摄)
AI导览赋能
让侨史讲解更智能
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AI导览系统“小博问问”成为观众了解侨史的好帮手。该系统基于文史科学类推理大模型,讲解内容来自权威侨史研究著作、馆藏资料等专业信息,有效避免了互联网信息污染问题。
“观众走到对应展区,设备通过蓝牙信标自动触发讲解,也能手动选点播放,长按交互键还能进行智能问答。”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介绍,这种个性化导览服务深受观众喜爱,年轻群体的接受度和使用率尤其高。
“博物馆应结合自身特点和条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拥抱新技术。”宁一认为,这个过程中,博物馆需立足自身定位、结合实际条件,让技术服务于收藏、展示、教育、文化交流等核心职能,坚持“以物为核心”,避免“只见技术不见文物”,确保观众能真正欣赏文物、深入理解侨史文化。
VR “云逛展”
打破侨文化时空阻隔
在福建福州的大观美术馆内,观众戴上VR设备,便能穿越至海外,目睹老华侨提笔写家书的场景,耳边还传来“勿忘家国”的叮咛;“重走侨批路”闯关游戏则将华侨下南洋的艰辛历程,转化为趣味考题,让历史知识在互动中自然传递。
大观美术管内的数字设备。(曹燕灵 供图)
这座由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曹燕灵与先生陈文源创办的美术馆,正通过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阻隔。曹燕灵说,以往侨胞看家乡文物要漂洋过海,现在“云逛展”让想看就看成为常态,也让文物从“沉默展品”成了“会说话的朋友”。
“曾有老华侨线上看到数字复原的清代商船模型时落泪,他说这让自己想起爷爷当年坐船出国的情景,这种情感共鸣是传统展览难实现的。”
大观美术馆内的互动设备。(曹燕灵 供图)
曹燕灵表示,涉侨博物馆数字化要紧扣“侨”字,无论是建“数字侨库”留存全球侨史资源,还是开发侨文化手游、共建海外数字展厅,核心都是让侨文化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
新技术守护历史
让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思考”
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历史城区,数字技术正助力华侨历史文化的传承。“峇峇娘惹博物馆的扫码听讲解功能,不仅优化了参观体验,更让先辈的生活与文化在云端永久保存,还支持多种语言讲解。”马六甲历史城区(鸡场街)工委会主席颜天禄说,数字技术让历史学习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思考”。
颜天禄介绍,除博物馆外,鸡场街正与中国科技企业研讨“智慧夜市”方案,计划借鉴中国“智慧景区”经验,推出涵盖马六甲老街区历史信息、地标线上导览、热门消费推荐等功能的智能系统,助力游客深入读懂海外华埠发展史。
图为峇峇娘惹博物馆的扫码听讲解设备。(颜天禄供图)
“数字手段让华侨迁居南洋的生活文化得到良好保存与传播。”颜天禄强调,即便历经时代推移,这些文化也不会因被遗忘或被破坏流失,反而能在云端获得稳定保护空间。
责任编辑:周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