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南,永定河上,卢沟桥静静矗立,但桥上的车轮印以及宛平城墙上的弹痕依然镌刻着那段无法磨灭的历史。
1937年7月7日深夜,卢沟桥畔响起枪声。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悍然炮轰城门,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这条铁路是现如今的京广铁路,也就是当时的平汉铁路。日军想要通过拿下这条铁路,让北平成为一座“死城”。但中国驻军第29军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抗争,由此也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今年7月7日,也就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之际,经历8个多月闭馆改造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崭新面貌重新开放,并推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
步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全民族抗战”的展厅,“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三列大字十分醒目,这是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发表的全国通电,电文中明确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柜中展示的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起草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手稿,明确了中共中央加强国共合作,实现共同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的方针。
7月15日,正在庐山和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这份宣言,到了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向全国播发,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取得全民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这张照片是日军残忍杀害抗日英雄杨靖宇后,在他头颅前的合影,是首次展出。
这是“英雄母亲”邓玉芬为八路军伤员做饭使用的炊具,她先后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最终全部战死沙场。
一份份文物,一件件史实,汇聚成四万万中华儿女抗击侵略的共同意志。
“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第七战区长官部参谋长傅常在出征前,挥笔给妻子留下一封家信作为遗书,写着“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妻子将它刻在了灯柜上,如今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以这样的多媒体触摸屏的方式供观众参观浏览,而这也成为了全民族抗战,保家卫国的重要见证。
“砥柱中流”可以说是本次展览的核心,多种版本的《论持久战》,通过灯光、布景、音效再现的百团大战……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实施持久战战略,积极开辟敌后战场,发动群众全民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
地道战的场景也被搬到了馆内。地道里不仅有水井,还有灶台,以及各种各样的机关设置,这也让观众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当时冀中平原的军民是如何利用错综复杂的地道,跟敌人展开较量和周旋的。
日军妄图用水淹没村道,村民马上用各种挡板马上挡起来成功阻止水流。地道挖掘也很巧妙,有各种不同的层次,甚至有专门泄洪的。毛主席说战争之伟力蕴含在人民中,细微之处尽显。
展览现场还复原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真实场景。1945年春夏之交,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这次大会使全党“达到空前统一和团结”,为最终夺取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志东介绍,党的七大第一次确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毛主席在会议最后讲:“同志们,我们的大会闭幕之后就要上战场,要为了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而奋斗”。正是因为确立了这些战略、方针,我们就有了思想的引领,很快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这组巨幅的照片墙由5098张抗战时期的珍贵老照片组成,象征着中华民族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9月2日,共计5098天、14年的浴血抗战历程。
“虽然抗战烽火岁月已经过去了80年,但是抗日战争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我们也希望观众在参观当中,更加认识到和平的珍贵,认识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志东说。
中国人民必将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不竭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实现我们的强国之志,报国之愿。
看看新闻记者: 施蒙纳 于飞 王一鸣 李柏林
编辑: 张蕴昆
责编: 周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