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乱象,仅靠短期整治还不够,杜绝无序商业行为,引导其依法依规有序经营,方为长久之道。
▲游客在大理苍山采摘野生菌。图/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文 | 苏士仪
据央视8月24日报道,云南大理苍山存在无序滥采等问题。记者调查发现,向导会召集游客,将采集到的蘑菇集中展示,进行“科普”讲解。但讲解内容简单,有的还存在明显错误。经初步观察统计,仅在苍山脚下阳和村一个进山路口,单日就有超过40辆车、500多人上山采菌,而整个苍山,类似的采菌路线多达二三十条。
当日,云南省大理州政府召开苍山保护管理专项整治专题会议,强调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违规旅游、商业采菌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加强源头治理,开展文旅行业法规培训,规范市场秩序,严禁违规宣传;对推进不力的严肃处理,对失职渎职的依法追责。
打着“研学游”“探险游”的旗号,干的却是“薅生态羊毛”、无序采摘野生菌的活儿。这种看似“亲近自然”的体验,背后暗藏对生态环境的威胁,给苍山的生态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依据《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擅自采摘花卉、果实、茎叶”“挖掘、采集国家和省列入保护名录的植物”,都是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禁止的行为。可见,在相应区域内无序采摘野生菌的行为,已然涉嫌违反这些要求。此番大理州政府决心进行专项整治,无疑是对这些乱象的纠偏。
事实上,这并非大理苍山野生菌被无序采摘一事首次引发关注。今年7月,社交平台上就有帖文称,大批游客进入苍山,“大理的野生菌,马上要被游客采绝了”,就让这一乱象进入了舆论视野。彼时,不少声音呼吁要对这些乱象进行纠治,但从此番媒体报道的情况看,相应的问题此前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而除了大理苍山,一段时间以来,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据北京日报5月报道,位于北京与河北交界的北灵山也曾面临这般窘境。报道称,该山上有一片长满野韭菜的“韭菜坡”,今年5月以来,户外徒步爱好者纷纷涌入北灵山,高峰期一天超过两千人。野韭菜不仅被无节制地采摘,其所生长的高山草甸也不堪重负。
与苍山“采菌游”类似,这个过程中,不少商业户外徒步团也在社交平台上打出“北灵山割韭菜”等文案,招揽付费成员。以破坏大自然生态为代价,为自身牟利,如此做法与人们所倡导的文明旅游理念完全背离。
况且,像苍山、北灵山等有一定海拔的区域,本就有植物生长周期长、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弱的特性。央视的报道也明确,一个地方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后,轻则5—10年之后才能再长出新的野生菌,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野生菌种群彻底消失。如不及时阻止,难免会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坦白讲,游客或许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进行采摘,但这不是脱责理由,不能因为自身的无知,就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除了游客要“自重”外,那些通过各种渠道招揽游客的组织,才是属地和管理部门要重点打击和引导的对象。
毕竟,根治乱象,仅靠短期整治还不够,杜绝无序商业行为,引导其依法依规有序经营,方为长久之道。此番大理方面强调,要探索疏堵结合长效之策,公布入山通道名录,引导游客合规进入。这才是生态游的正确姿势。
无论是苍山的野生菌,还是北灵山的野韭菜,这些大自然的馈赠都不容肆意破坏。不管是谁,都必须在出游的过程中管住自己的手,不能用自己的好奇给好不容易恢复的生态留下伤疤。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赵琳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