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8月能去云南吃现采的菌子,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开心吗?有,那就是跟着粤菜大师谭国锋(下文简称:谭师傅)一起逛市场、采菌子,再享用他亲自操刀的菌菇晚宴!四天三夜的行程,出发前我担心菌子吃太多会看见“小人儿”,上了饭桌后的心态却变成了:谁拦着我看见“小人儿”我跟谁急!
别担心,我很安全,吃得好喝得也好。谨记:别饿着肚子看文章,也别吃不确定有没有毒的蘑菇。

没有菜单的欢迎晚宴
8月中旬的云南,雨下个不停。高中时读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他笔下的雨,有趣、有味、有情;而雨季里的青头菌、牛肝菌、鸡枞菌、干巴菌,味极鲜腴,让人入口便忍不住惊叹:这东西竟如此好吃?
为准备第一天的欢迎宴,谭师傅一大早就去菜市场采购,又坐了近一小时的车,拄着登山拐杖上山采菌子。吃午饭时,已近下午2点。简单用餐后,他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晚宴。由于采购和采摘到的原料完全在意料之外,谭师傅决定推翻原有菜单,就地取材,有什么就做什么!


于是,第一天的晚宴,我们只收到一份电子菜单,但吃到嘴里的味道,新鲜得仿佛还带着朝露的气息。

酥油煎香格里拉松茸:做法最是简单,却也最见功夫。松茸片切得匀整,瓷白里透着嫩黄。酥油在锅中化开,澄黄透亮,香气悄然弥漫。菌片两面微黄,卷起金边。入口酥油的乳香,裹着松茸的鲜美,似荤非荤,似素非素,说一句“山魂化作菌香”也不为过。

老人头菌炒牛心包菜:老人头菌须选肥厚新鲜的,才能切成一指宽的厚片。牛心包菜则要手撕成大片,一掰要“咔嚓”作响才合格。菌子的滑糯与包菜的脆甜在镬气中碰撞:老人头菌吸足油香,咬下去弹牙又带胶质,宛如嫩滑的鲍片;包菜的清甜汁水被热力逼出,脆绿带汁。夹一筷子入口,脆的是菜,糯的是菌,咸鲜里裹着清甜。

黑虎掌菌梅菜蒸肉饼:端上桌先扑来一股山野的浓香——那是黑虎掌菌独有的霸道香气。肉饼要选肥瘦匀称的梅头肉,手工剁碎。黑虎掌菌切片铺在肉饼上,菌肉厚实如黑绒,蒸软后嚼起来弹滑带胶质,菌香浓烈似松木混着泥土的浑厚,比松茸更野几分。肉汁混着菌汁、梅菜汁,稠稠地渗进米饭,咸、鲜、野、甜,融成一口下饭的丰饶。
马拉盏青稞牛干巴炒饭:牛干巴切成丁,入热油煸炒至边缘焦脆,嚼起来外酥里韧,越嚼越渗出牛肉的醇香和微微椒麻。青稞饭粒分明,吸足牛干巴煸出的油脂和马拉盏的咸鲜,嚼着带糙劲,比白饭更扛得住浓味。野得扎实,鲜得直白。
四手联弹,
动真格的了!

从香格里拉一路到茨中,雨水相随,山间云雾缭绕,车子仿佛行驶在仙境。在经过明永冰川时,雨停了一阵子,山风吹过,雪山露出了本貌,圣洁而震撼,美丽不可方物。

谭国锋师傅与滇菜名家苏启胜师傅的四手联弹,是本次旅程的压轴大戏。

头盘(五香鲜菌腐皮/山珍小春卷/牦牛肉塔塔):三道小菜共同组成,盘底装饰的绿豆和红豆妙得很,提醒你直接上手拿,美味当前,仪态可以暂时放一放(当然如果你想要尝试用刀叉来切也可以,不过根本不管用)。
小春卷和腐皮卷脆脆的外皮里,裹着切得碎碎的各种鲜菌,一口咬下去,菌菇香气瞬间在口腔蔓延,裹着焦脆的酥皮簌簌落满舌尖。

奔子栏土鸡松茸汤:这汤鲜得直冲天灵盖!奔子栏的尼西土锅鸡早已名声在外,炖煮后渗出近乎奶香的醇厚,鸡肉丝丝分明,汤中仅浮星点油花,鲜而不腻;松茸撕成丝状,更显松木般的香气,隐隐透出一股甜味。土鸡的油润驯服了松茸的野性,却压不住它那股山气。热汤顺着喉咙滑下去,五脏庙里暖烘烘的,鼻腔却像刚爬过雨后的松坡,那股子清气直往脑门顶钻。喝罢咂咂嘴,舌根还留着点回甘,混着鸡油的香,倒像嚼过一把新鲜的松针尖儿。
我好奇问了一句:要是买把菌子,再买只好鸡,能不能在家里复刻这道汤?谭师傅说:“这汤的精髓是加了爱心”。
也不知道我拥有的爱心,够不够用来提鲜?

玉米网红鳟鱼:名字有点令人费解,但是味道可是真不错!鱼身斩成寸段,抹上薄盐略腌片刻,便算是全副家当。油锅里两翻三滚,外皮刚结出脆壳便马上捞起,鱼肉嫩得颤巍巍的,衬着那粉红的色泽,十分诱人。玉米面甜酱是点睛之笔,我估摸着须得耐着性子慢慢调味儿,等熬到稠而不黏的时候就刚刚好。
切下一块鱼肉,往酱里浅浅一蘸,焦壳裹上蜜浆,亮晶晶似裹了糖霜,鱼肉的鲜立刻撞上玉米酱的甜,别提多好吃了。

松茸红烧肉配茨中手工饵块:端上桌时红烧肉还冒着热气,苏师傅提醒:趁热吃,就图这口热乎劲儿!红烧肉炖得透亮,肥膘颤巍巍裹着赤酱糖油,瘦肉酥烂得筷子一碰便化开。掰开刚出锅的手工饵块,夹一块红烧肉进去,柔韧的饼身吸饱酱脂的咸鲜,咬下去外韧内糯,肥肉的滑润与瘦肉的醇厚在米香里交融。
此时再拈一片煎松茸,菌菇香气倏地冲入喉咙,将红烧酱汁的浓重涤荡一清,五脏六腑都跟着透亮起来。

波特酒牦牛腱:师傅们在烹饪中加入了波特酒,紫红的酱汁带来果脯般的甜香,往肉缝里面钻。酒酸悄没声儿地化了腻,反勾出牦牛肉的醇香味儿,汤汁稠稠地挂上肉块。
原本纹理粗得像松树皮的肉筋,炖透了却酥而不散,在口中化成了软糯,搭配上吸了汤汁的萝卜一起吃,醇厚里掺着清甜。

奔子栏绿壳鸡蛋鸡枞腊味荷叶饭:不愧是主食,名字都这么长,食材几乎全写在菜名里了。新蒸的荷叶饭端上桌,碧叶裹着鼓囊囊一团热气。揭叶的刹那,荷香混着腊味、菌鲜、蛋脂的浓香轰然腾起。
饭粒吸饱了油润,亮晶晶黏着虾干碎,入口先是荷叶的清气,继而腊肉脂香漫开,鸡枞的脆韧与虾干的酥脆在口中交缠,嚼着“咔嚓”轻响,海味的咸鲜混着山菌的野,在黏糯的米粒间蹦跳。

姜汁蛋白牦牛奶配酥油饼:终于到了我最爱的甜品啦!也许是长期生活在广州的原因,我对于这一趟餐酒之旅的每一道甜品都相当期待,而谭师傅的出品不会让食客失望。现榨的姜汁撞进滚烫的牦牛奶里,奶脂裹着姜气凝成豆花般的嫩滑。用勺子轻轻点一下就能划开痕,酥油饼切成丝,铺在最上面。入口滑溜溜的,先是牦牛奶的醇厚乳香,继而姜的微辣从舌根漫上来,暖融融却不呛喉。甜而不腻,温而不燥。
下过雨的茨中有点冷,这一口暖暖的姜撞奶暖了我的心。看来今晚,一定能睡个好觉。

晚宴搭配了来自扎西核桃树酒庄、松赞酒庄以及帕巴拉酒庄共8款不同风格的葡萄酒。皆是“永利臻典——中国葡萄酒大赛”上的获奖酒款,品质非凡,尤其适合配餐。永利近年来致力于推广中国葡萄酒,这次旅程便是突破性地将餐酒搭配舞台延伸至云南高山产区,侍酒师以及厨师团队深入香格里拉,诠释“风土入馔”的餐酒搭配之美。
扎西核桃树酒庄位于奔子栏,葡萄园分布在海拔2000-2750米的高山陡坡上,种植着霞多丽、赤霞珠以及西拉等葡萄品种。晚宴上以清爽的桃红起泡酒为开胃饮品,继而是永利侍酒师精选霞多丽橡木桶干白,还有庄主全世平特意从酒窖里拿出来的,为数不多的扎西雷司令干白。主菜配以扎西西拉干红葡萄酒,搭配红烧肉相得益彰。

帕巴拉酒庄位于维西,是中国冰酒文化的传播者以及中国冰酒产区的开拓者。庄主西西在第一天晚上,加入了我们的欢迎晚宴,带来了不同类型的多款冰酒。金黄色的酒液如黄金一般明亮剔透,花朵的清雅香气与蜂蜜般的甜美感彼此交织,冰爽可口,令人愉悦。我暗暗下定决心,下一次来香格里拉产区,一定要去见见这位酿酒师,听听他们的冰酒故事。

红坡野餐,
雨中的葡萄园

旅途的最后一站,是在红坡葡萄园里的野餐。从下车的地方走到野餐的小木屋,大概有10分钟的步行路程。一路的风景很漂亮:玉米田、葡萄园、农舍、小溪,还有牛棚。很幸运,走去木屋的时候没有下雨,野餐到一半时,雨水才簌簌地落下。
我们围着火炉,裹着毯子,喝着来自霄岭酒庄不同地块的葡萄酒,吃着牦牛肉火锅和现烤的各种野生菌,享受离别前的欢乐时光。

谭师傅是个活力满满,而且非常乐观的人。和他相处,你不会觉得有什么距离感。美食有很多种,有人喜欢华丽的摆盘,大大的盘子仿佛是厨师的画布,每一道菜仿佛就像是一件艺术品,甚至会让食客不忍心落筷;有人喜欢小而精美的菜肴,小小一碟却又包罗万象,既不会让人吃撑,又能够满足口腹之欲。
千人千面,各有所好,都很好。

而我喜欢的,是有温度的饭菜。或许烹饪和写稿、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处,创作者的情绪会融入作品中,食客与观众是能够感受到的。谭师傅烹饪的美食,和他本人一样,有一种亲切感。那原本的食材价值几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从中吃出熟悉的、令你回味的味道,这种感觉会让人觉得快乐,温暖。你能感受到,自己有真正地被好好对待。
他是在用心地,想做一顿美味可口的,让你吃起来觉得舒服的饭菜。他没有敷衍你。
这世间真情可贵,一顿能够温暖人心的饭菜,也不多得。
还记得那碗松茸鸡汤吗?他说加入了爱心,这话,没骗人。

想知道更多关于葡萄酒的信息?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欢迎订阅及关注!

文、编 | Estela
图 | 永利、恬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