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竟把龙门吊变成了艺术品!”8月25日晚,“活力中国调研行”一行百余名央媒记者在武汉调研期间,走进青山江滩,目睹这里是如何蜕变为融合工业记忆与现代文明的生态客厅。媒体团的记者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时空对话。
巨型龙门吊被改造成江滩景点
25日晚7时15分,随着江滩观光车的前行,媒体团注意到地面嵌着一块铜制地图——这正是1954年青山江滩的原始岸线轮廓。青山区水务和湖泊局负责人张建勇指着不远处的缓坡堤防解释:“我们首创缓坡式堤防,将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同时让7.5公里岸线变成会呼吸的生态绿廊。”
在改造后的5号码头观景平台,媒体团看到一座锈迹斑驳的龙门吊被改造成艺术装置,与不远处江滩的生态草溪形成奇妙对比。
夕阳下的龙门吊与绿色江滩融为一体,吸引游客打卡。 记者何晓刚 摄
“这座20世纪中期的五粮库码头,曾承载着武汉工业化进程的辉煌。”青山区文旅局负责人张崇源介绍,通过保留码头轨道、输料廊道等工业元素,并注入文创市集、轻食餐饮等业态,老码头实现了从“运输枢纽”到“文化客厅”的华丽转身。
“这还是我第一次来到青山江滩,景色真的很美,5号码头给人很震撼的感觉。”《光明日报》记者严德勇感慨。
数据显示,改造后的青山江滩绿化率达80%,每年可增加碳汇量约723.8吨,释放氧气约2400吨,相当于为城市建造了一座天然氧吧。
八旬老人见证青山江滩巨变
“这江滩啊,就是一本记录了我们家几代人生活变迁的老相册!”家住钢都花园街道122社区的80岁老人胡昇指着江滩的工业雕塑群感慨。作为武钢建设者的后代,他亲历了青山从“钢城”到“绿城”的变迁:“1957年我刚来时,为了建设武钢,江边全是砂石码头,游泳都得挑没船的时候。现在每天在江滩打太极,看着孩子们在儿童乐园玩滑梯,这日子比蜜甜!”
胡昇老人在青山江滩5号码头前合影留念。 记者何晓刚 摄
胡昇骄傲地指着缓坡堤防对媒体团说,“海绵城市理念让青山江滩成为国际获奖工程。现在江、滩、堤、路、城五位一体,我的父亲那辈人肯定想不到这样一天。”
媒体团发现,青山江滩5号码头的蜕变正辐射出青山区的高质量发展。2021年设立的长江边婚姻登记点,已吸引超3万对新人在此开启人生新篇;2023年世界沙滩排球职业巡回赛在此举办时,运动员矫健的身姿与江天相接的背景,让全球观众见识了“生态赛场”的独特魅力;即将落户的2026年武汉马拉松终点,更让青山江滩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这里每天都在书写新故事。”张建勇指着正在建设的智慧赛道说,通过“生态+产业”模式,江滩已引入文创、体育、婚庆等20余家企业,带动就业超千人。昔日的老工业码头,正蝶变为长江经济带上的绿色增长极。
曾经的“一片泥滩”如今游人如织
在5号码头,居民张美丽向记者团讲述着自己儿时的故事,“我小时候在红钢城八街长大,那时江滩就是一片泥滩,我的父亲会带我来江边学游泳,除了这个就没什么可以玩的地方了。”她指着不远处的青山江滩儿童乐园笑道,“可你们看现在,每周末都有好多年轻父母带娃来玩,这些娃们能在沙池里捣鼓半天。”
数据显示,江滩改造后年均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周边商业综合体客流量增长30%,真正实现了“生态变现”。
炫彩的霓虹灯光下,媒体团登上江滩观景平台,只见长江二桥灯火璀璨,江滩步道人流如织。从“工业锈带”到“活力秀带”,从“生产战线”到“生活岸线”,青山江滩的变迁,正是武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长江日报记者冷靖华 通讯员魏涵玉 屈芳娟)
【编辑:丁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