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里有许多民国时期的名人故居,聂耳故居就是其一,还是其中最特别的一座。故居是一栋二层木质小楼,经年累月的雨打风吹和岁月消磨早已显出风霜模样,其外观基本没有后期改建,因此看上去便格外有历史感。
故居的匾额有两块,一个写着“聂耳故居”,一个写着“成春堂”,成春堂是聂耳父亲从玉溪来到昆明行医后所开中药铺的名字,聂耳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长大,从牙牙学语到走进学堂,再到十八岁离开家乡,故居悄悄记录下小聂耳生活学习的点滴。
如今故居内部分房间保留了旧时原貌,同时以旧物、旧照和文字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聂耳的人生轨迹和音乐生涯。
站在二层往外看,高高低低的红砖建筑仿佛聂耳笔下的音符,奏出一曲关于昆明、关于童年的动人乐曲。
黑白照片和文字描绘出聂耳短暂的一生。23个春秋,聂耳走过的地方并不多,昆明、湖南、广东、上海、北平、日本,然而生如夏花,他的人生绚烂而辉煌,没有辜负过每一寸光阴。
小时候的聂耳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考试总是全班第一,在小学时担任了学生自治会会长,还参加了“学生音乐团”并担任乐队指挥,对音乐的喜爱大约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萌芽生长了。
十五岁,聂耳初中毕业,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此后曾有短暂的参军经历。无论求学时的快乐时光还是艰苦的军旅生涯,都在聂耳的笔下化为音符,最终成为不朽乐章。
20岁的聂耳进入了联华影业公司工作,开始正式乐曲创作,短短半年时间就创作了包括《义勇军进行曲》初稿在内的17首歌曲。21岁,聂耳经田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正是他的创作高峰期。
《义勇军进行曲》最终完成于1935年,并随着电影《风云儿女》的上映广为流传,激昂的乐曲鼓舞着抗日战争中的人民,也像子弹一样射向敌人。
创作完《义勇军进行曲》后,聂耳就在日本不幸罹难了,这首乐曲成为聂耳的人生绝响,从抗日战歌到国歌,一直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奋勇向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