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浪涛与松涛之间,
在月光与雪光之间,
我选择漂流,选择流动的疆界。
从平潭壳丘头遗址的南岛语族陶片,
到闽侯昙石山遗址的渔网骨针;
从1974年泉州后渚港发掘的宋代古沉船,
到2022年漳州圣杯屿打捞的元代龙泉青瓷;
从漳州月港码头的西班牙银币凹痕,
到宁德时代电池中的深海矿物质;
从郑和七下西洋舟师驻泊地长乐太平港,
到海洋博物学巨著《海错图》的完成地霞浦;
▼ 福建滩涂
从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福建船政学堂,
到厦门翔安机场起降的跨洋航班。
……
跨越千年的海浪在福建人血脉中流淌,
并激荡起一曲又一曲潮音。
3752公里海岸线蜿蜒,
全国第一的曲折率1:7.3,
2200多个岛屿星罗棋布,
福建人用五千年时间书写着一部液态史诗:
“流”是生存的本能,是文明的语法,
是信仰的图腾,是穿越时空的乡愁。
▼ 漳浦火山岛
这不是地理的馈赠,
而是刻入基因的思维编码:
福建人,生而为“流”。
在海的澎湃里,他们连接世界;
在浪的律动中,他们定义自我。
#01
洋流:海洋镌刻的生命经线
在大航海时代,
哪里有洋流,哪里有季风,
就决定了哪里能出海贸易,
哪里能成为货物集散地,
哪里能成为大港,
或者能航行到哪里。
这洋流和季风,即使不想去贸易,
它们都会把中国人漂去、流去;
而位于东海与南海之间的省份——
福建,
就生活着最想漂去、流去的那群中国人。
▼ 漳州龙海浯屿
如果说地球是悬浮于墨蓝的液态星球,
那福建就是这颗水星最精妙的微缩图景。
当黑潮暖流在台湾海峡北缘甩出深蓝色弧线,
当浙闽沿岸流裹挟泥沙染黄闽江口海域,
两股洋流在福建漫长又曲折的海岸线外
碰撞、交融、撕扯,
这片被海水雕刻的土地,
将“流”的密码刻进子民的血脉。
沿福建海岸线外缘奔腾的黑潮,
是北太平洋最强大的暖流。
这股深蓝色水舌一路漂流,
其高温、高盐的特性福建形成密度锋。
当深海营养盐被翻搅至阳光地带,
浮游生物如星火燎原。
▼ 蓝色星球(横屏观看)
2023年霞浦四礵列岛海域的叶绿素a峰值达12.3μg/L,
触发了浮游动物大暴发。
闽东渔民至今传承秘技:
舀一瓢海水对光细察,
若见万千金色浮游生物旋转如星旋,
便是下网良辰。
而在闽南漳州,
这种“流体智慧”一样被运用。
如同天神劈开海域:
东侧清澈湛蓝,盛产高值石斑;
西侧浑黄肥沃,孕育肥美泥蚶。
这种青黄相间的“水线”,
恰是福建人认知世界的隐喻。
▼ 福建第二大岛——东山岛
在东山岛,
石斑鱼在岩石礁丛中游弋。
渔民传承钓鱼绝技:
用活虾作饵,
凭借手感感知石斑咬钩瞬间的细微震颤。
2015年,
一只长约1米、重约109公斤的龙胆石斑鱼
在东山岛海域被钓到。
在云霄县,
泥蚶栖居于滩涂之地。
渔民采用“踩泥采蚶”古法,
双脚快速交替踩踏淤泥,
利用压强差使泥蚶上浮。
这些蚶贝经漳江淡水冲刷吐沙后,
肉质呈现独特的清甜。
▼ 渔忙
闽南人将季风称为“过洋风”,
俗语“过洋风透,行船人走”,
意指季风一到,船员便启航。
在这个追求固态确定性的时代,
以漳州为代表的福建人保持“流体智慧”。
他们天生懂得:
陆地是停泊的船,海洋才是流动的故乡。
当老船长在双洋流交汇处抛下锚链,
他知晓这不是终点——
锚的坠落,恰是为了下一次启航。
▼ 九龙江入海口(横屏观看)
这便是海洋馈赠福建人的终极密码:
以天下之水养一方人,
借四方之流成不灭魂。
物链:改变世界的漳州枢纽
有“流“便有“留”,
可以让人短暂停驻与重新出发,
具备枢纽功能的“港”便诞生了。
福建历史上诞生过几个著名的海港:
汉代重要港口福州港、
唐五代重要港口甘棠港、
宋元“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
明代中后期的漳州月港、
清代“五口通商”之一厦门港。
▼ 繁忙的港口(横屏观看)
月港位于漳州市龙海区海澄镇,
地处九龙江入海口,
“外通海潮,内接山涧”,
港道“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
故名月港。
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葡萄牙人东来,
大明帝国卷入全球化浪潮,
民间出海贸易愈演愈烈。
明政府在福建地方官员力主下,
局部开放海禁。
隆庆元年(1567),朝廷设置海澄县,
在月港开设“洋市”,“准贩东西洋”,
月港成为明朝唯一合法的民间海上贸易港。
▼ 漳州月港(横屏观看)
“居民数万家,方物之珍,家贮户藏,
而东连日本,西接暹球,
南通佛郎、彭亨诸国,
其民无不曳绣摄珠者”,
月港所在的漳州被称为“小苏杭”。
据龙海人张燮《东西洋考》记载,
万历年间每年从月港出发的商船超200艘,
全球三分之一的白银流进中国,
促进了“银本位”,
这也影响了后来张居正“一条鞭法”税制改革。
更深刻的是,
大航海时代的物种革命,
漳州成为美洲物种登陆中国的首站。
当马尼拉大帆船将美洲各种物产带入吕宋岛,
敏锐的福建商人也将其引种故乡。
▼ 明万历年间造的晏海楼
1593年,长乐人陈振龙从月港登陆,
缆绳中藏匿的番薯藤后来解明清饥馑。
1575年,漳州商人从吕宋引进烟草,
并在月港周边开始种植,
龙海石码镇诞生中国首家烟丝作坊。
同样原产于南美洲的花生,
也可能是通过福建进入中国。
福建人,不管是不是最早的引种者,
但都以海洋智慧,
让异域物种在闽南沃土、中华大地焕发新生。
▼ 码头是物种最好的中转站
当西班牙人从月港运走漆器,
他们不会想到:
这些用婆罗洲红木雕琢的妈祖发簪,
正悄然改变异域信仰版图。
文化的嫁接在器物深处发生:
菲律宾苏禄王墓出土的部分明代陶罐,
经胎土成分检测与漳州华安高岭土特征相符。
新加坡天福宫龙柱石料同位素,
与漳州长泰吴田山花岗岩高度匹配。
今日的漳州人,
用味蕾推动世界流动:
罐头厂将荔枝、蘑菇漂洋过海销往112国,
冷冻烤鳗年出口额突破50亿元。
▼ 流动的漳州(横屏观看)
如果说广州人是“坐商”,
招天下人来广州开“广交会”,
那么福建人则是“行商”,
乘着季风驾着帆船“闯世界”。
当马尼拉大帆船在16世纪的季风中驶近月港,
福建商人从吕宋岛带回的烟草种、番薯藤,
正悄然落入福建的海地沙田。
这些异域豆荚破土而出的时刻,
一种名为“流”的生命密码,
在福建人的血脉中奔涌——
祖先的海洋逻辑:货殖四海,流通八方。
流回:咸水浸泡的精神胎记
福建的海洋,
带来了物种、货品的“流”,
也带来了信仰、语言和文学文化上的“流”,
这是更为深刻深远的革命,
它们也成为福建人用咸水浸泡的精神胎记。
妈祖信仰沿福建港口链辐射世界:
987年 ,湄洲渔女林默殉海
1123年,宋使路允迪封“顺济”
1405年,郑和船队携神像至旧港
1603年,漳商建马六甲青云亭
2023年,全球46国VR共祭妈祖
▼ 海上航行总需要灯塔
当台湾大甲镇澜宫妈祖金身乘邮轮
“流回”湄洲谒祖,
北斗定位系统实时生成朝圣轨迹图;
而在纽约法拉盛,
闽籍移民用3D打印技术复刻开元寺石塔。
数字时代的香火,
依然沿着季风航线漂流。
东山关帝文化香火随渔网漂流:
1860年,
侨领陈启泰从福建东山关帝庙分取香火,
1863年在槟城建成首座海外分灵庙东山宫。
2023年,
东山宫启用融合AR与物联网的
“云端进香”系统,
信徒通过扫码可实现远程上香。
▼ 东山铜陵古城城门(横屏观看)
福建人,离故乡越远,故乡就越清晰。
当东南亚的侨批档案中闪现漳州方言诗:
“批纸短,海水深,寄银三百买灯芯”
——游子嘱母莫省灯火钱。
当新加坡福建会馆吟诵:
“海墘的日头落山,阮的目屎流落番爿”
——“番爿”(异国)一词,
正是明代月港商贾对吕宋的旧称。
这种闽南语在离散中的自我保鲜,
构成文化反哺的奇观。
英语tea发音源自闽南语的“茶”
马来语angmo(洋人)音译自“红毛”
日语“反物”(布匹单位)借自月港布商的“反”
▼ 漳州龙海埭美古村(横屏观看)
在里斯本的中餐厅,
闽籍厨师用葡语混合福建话点单:
Arroz de pato(鸭饭)加 hóng-zo(红糟)
在巴塞罗那的漳州餐馆,
第三代移民用混合闽南话写菜单:
O-a-jian(蚵仔煎)amb kim(蘸酱)
Chhài-p ó - n ñg(菜脯蛋)amb formatge(奶酪)
语言的“流转”,
也变成了文学的“流汇“与“流传”。
余光中《乡愁》里“小小的船票”、
《绝色》里“上面流转着亮银”,
舒婷《双桅船》中“风暴中的相依”、
《惠安女子》中“海在眼中流转”,
这些意象与隐喻,
其实都与福建人心中的“流”有关。
这些诗句被译成各种语言流进教材、文坛,
闽南的液态美学完成教育闭环与全球循环。
▼ 漂得多远,总有港湾
2023年8月,
阿根廷探戈音乐家将南音工尺谱改编成
交响乐《刺桐回响》,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奏响。
同年11月,
当泉州南音《梅花操》的原声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响起,
千年古乐化作最深邃的文化洋流,
连接起东西方的音乐传统。
当诏安籍画家沈耀初在台湾绘就《归舟图》,
水墨晕染的九龙江入海处,
正是他少时捕鱼的故园水域。
这幅承载乡愁的杰作,
与其获巴黎金奖的《渔舟》一脉相承,
最终随数百遗作“流回”漳州美术馆——
漂泊六十余载的眷恋,
在咸水浸润的宣纸上终得靠岸。
▼ 扬帆,是为了归航
当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列车刺破17级烈风,
当晋江运动鞋踏响巴黎秀场,
当宁德电池点亮柏林地铁,
当漳州110海警的航迹掠过兄弟屿的湍流,
当云霄贝苗在智利峡湾繁衍新生——
一切离散终成圆周运动,
物产的流转、技艺的流变、文化的流淌,
所有“流动”都是向着源头的“流回”。
从闽东渔场的帆影到厦门港的巨轮,
从武夷茶山的晨雾到平潭海上风车的银翼,
福建人用血脉证明——
真正的归宿不在经纬度坐标里,
而在流淌千年的潮汐共鸣中。
END
撰文:林少波
供图:李晋泰、吴瑜琨
视频剪辑:方丽娟
———
2025年8月16-17日
福建省海洋文化交流暨海洋渔业招商对接活动
将于漳州市东山县举办。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
文化兴海,向海图强。
2025年是《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出版20周年,
20年再出发,福建海岛行。
“中国国家地理·寻美中华”团队
将与专家学者、诗人作家、旅行博主、
视频主播、摄影师一起
走进东山岛/东门屿、漳浦南碇岛/林进屿、福鼎大嵛山岛,
用镜头、用图文、用直播展示福建海岛之美、产业之兴。
天涯海角,随时躺岛。
屿你同行,步履不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