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汤渡罨画溪在明代景色优美,是文人墨客喜爱的游览之地。明代宜兴人任名臣曾作诗描述罨画溪的景色:“青山曲曲抱溪回,十里藤花送酒杯;啼鸟过时红欲碎,游鱼沫处绿成堆。”此外,大文豪、大画家唐伯虎、文徵明、陈道复、王世贞、仇英等,也都在诗画中留下过泛舟罨画溪的经历。
湖㳇、汤渡、蜀山是罨画溪的上下游路径。村落沿溪流分布,房屋多为砖木结构,依山傍水而建。村民日常以农耕、樵采为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节奏缓慢。因交通相对闭塞(主要靠山间小径和溪流船运),与外界交流较少,生活用具多为自制,如竹编器具、陶制器皿等。
上游的湖㳇与下游的丁蜀因地理环境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场景与民风民情。丁蜀境内富含优质陶土(紫泥、绿泥等),陶瓷业在明代已进入兴盛期。此时丁蜀已形成多个窑场(如蜀山窑、宜兴窑),工匠们烧制的紫砂器、日用陶器不仅供应本地,还通过运河、太湖远销各地。除制陶业外,因水路发达,商贸渐兴,出现了专门的陶瓷集市、杂货铺,船运码头常有商船往来,装卸陶器、粮食等货物。农业方面,以水稻、桑蚕种植为主,部分农户兼营陶瓷贩运。集镇沿溪而建,街道多与河道并行,房屋密集,既有工匠作坊,也有商铺、客栈。制陶工匠多聚居在窑场附近,昼夜劳作(窑火常彻夜不熄),生活节奏较快。因商贸活动频繁,镇上人流往来复杂,除本地人外,还有外地商客、船工等,逐渐形成热闹的市井氛围。
罨画溪上的画溪桥的建造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宋元之际,当时为木桥。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汤渡桥易木为石,改建成石拱桥,并更名为画溪桥。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均对画溪桥进行过修缮,最后一次重建为光绪五年(1879年)。
受山区环境影响,湖㳇镇民风淳朴勤劳,尚节俭,重宗族伦理。村民多聚族而居,宗族观念较强,邻里互助风气浓厚。因文人雅士常来此游历(如唐寅、文徵明等曾到访阳羡茶区),当地也渐受文风熏陶,部分村民喜好诗书,但整体仍以务实为主。农户多种植水稻、茶叶,兼事竹木采伐、笋干制作等山林经济。因靠近太湖支流,部分村民也从事渔猎,捕捞溪鱼、虾蟹补充生计。
明代罨画溪上下游的差异,本质是山区与滨水、农耕与工商业的分野:湖㳇依托山林资源,保持着传统农业社会的宁静与淳朴;丁蜀则因陶瓷业崛起和水路优势,逐渐向工商业集镇转型,展现出更活跃的市井气息。这种差异也为后世宜兴“陶都”地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陶瓷业的繁荣带动了相关行业发展,社会分工细化,丁蜀山地区的民间娱乐活动也较上游湖㳇山镇更为丰富。(何小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