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克石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力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以高质量文化服务和文化供给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文体阵地多点开花 群众生活有滋有味
牙克石市统筹推进便民文体设施建设,搭建满足群众多元需求的活动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生根开花,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林都人民的精神家园越来越丰富。
目前,全市有文化馆、艺术展馆、图书馆、体育馆、中东铁路遗址博物馆等文化场馆99个,草原书屋25家、名家工作室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75个,文体广场、公园、文化长廊等23个。刘少奇主席纪念林、博克图革命烈士纪念碑、崔曾女纪念林以及群众个人成立的“北栖地”油画艺术创作基地、毅术工作室、桦树皮工作室等文化阵地。实现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各级各类场馆均免费开放,年均服务群众20余万人次。
聚焦“一老一小一弱”群体特点,每年开设合唱、民乐、舞蹈等文艺培训;成立“北疆之声”少儿合唱团,在全市各中小学成立“岭上之声”校园广播站,各学校融入文化课程、打造文化教学基地。开设“青年北疆夜校”、残疾人“非遗技术技能培训”36期。以打造呼伦贝尔油画之城牙克石写生地为契机,建立“基层文艺人才培养驿站”,举办培训讲座16期,指导创作油画50余幅。持续加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组建10个文艺家协会,成立12支文化馆队伍、50个业余文化活动团队。积极开展“文化进万家”、文艺汇演、广场舞展演、书画摄影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红红火火。
今年6月,举办老年人太极拳健身展演,800名学生和350余名老人组成太极拳和武术队伍展示风采。连续举办19届“美丽牙克石”群众文化艺术汇演,30余家单位参加,参演群众2000余人,成为特色群众文化品牌。《大东北—我的家乡》荣获呼伦贝尔市广场舞大赛一等奖。每年组织乌兰牧骑、公益电影放映队等开展“送欢乐、送文明”基层服务活动100场、公益电影放映780场次、全民阅读活动150余次、全民健身活动40余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3200余场次,为群众送上丰盛的文化“大餐”。打造“理享林都”理论宣讲品牌,组建“百姓名嘴”、道德模范、文艺名家、普法、科技卫生三下乡等262支宣讲队伍,“五老”宣讲队开展直播讲堂、“庭院课堂”“理论+文艺”等多种形式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挖掘地域特色 创作北疆文艺精品
牙克石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挖掘森林文化、红色文化和冰雪文化内涵,文艺创作既富有地域特色,又服务时代需求,用本土文艺讲述北疆故事。
每年组织文艺家深入博克图镇、库都尔镇、凤凰山景区等开展采风活动,先后创作情景剧《红色兴安》、歌曲《冰雪之都》、舞蹈《铁骨戎北疆》、纪实文学《热血沸腾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89岁老兵的抗美援朝回忆录》等一大批文艺作品。剧本《登记》《映山红》被收入自治区《党史题材戏剧小戏小品创作入选剧本汇编》,情景剧《红色兴安》被列入《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主题文艺创作项目目录》,《骏马—牙克石专刊》在全国发行。
积极打造“森林诗风”文学品牌,以大兴安岭森林本色为创作母题,创作森林文化主题诗歌300余首,在自治区《草原》、呼伦贝尔市《骏马》等多家期刊发表。《留得青山在》《消失的林场》两部长篇小说正在创作中,1部文学作品入选内蒙古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打造“森林情韵”电视节目,推出《牙克石,大兴安岭的绿色心脏系列》等新媒体产品19部,《牙克石记忆》之红色记、历史记、建筑记、工艺记等短视频作品18部,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
共赴非遗之约 打造兴安工匠品牌
牙克石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搭建传承平台、培育创意人才、挖掘和开发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拓展展示渠道,打造“兴安工匠”品牌,推动民间手工艺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目前,牙克石市共有植物扎染制作技艺、手工打结汉宫羊毛地毯传统技艺、羊毛毡传统制作技艺、牙克石林业生产行话、中医正骨、鄂温克民族猎刀传统制作技艺、木雕传统制作技艺、石头画手工制作绘画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项,其中自治区级项目2项、呼伦贝尔市级项目3项、牙克石市级项目3项。
成立牙克石市民间手工艺协会,打造“兴安工匠”手工品牌,涌现出一批林都特色手工文创艺人。野雪女巫羊毛毡制品,曾获北京国际设计周、米兰设计周,巴黎国际时装周、内蒙古妇联巴黎巡展最佳设计奖。扎染“祈福马”系列产品入选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授权文创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等多个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产品含民族刀具、皮艺皮雕、植物扎染、羊毛毡饰品、手工编织等上百种手工艺制品,深受消费者喜爱。2025年自治区非遗项目传承人于艳芳的手工作品获全区妇女手工技能暨创新产品大赛二等奖。同时,积极组织拓展创新非遗传承展示形式,举办“文化馆里过大年·非遗文化闹新春”“亮丽北疆˙手作匠心”手作文化市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主题活动,不断激发民间手工艺活力。
激活文化潜能 文旅产业行稳致远
文化是软实力也是生产力。牙克石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为笔、生态为墨,围绕“一核、两翼、三轴、六线、多点多业”旅游空间布局,打造10条精品旅游线路,持续擦亮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自治区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金字招牌”,推动文旅产业提标提效行稳致远。
2024年,牙克石市旅游接待286.62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旅游接待148.24万人次,文旅产业成为富民增收支柱产业。以森林文化和红色文化为核心,串联牙克石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乡村田园等文化元素,围绕博克图红色历史,库都尔黑龙江中国侧“源头”等资源,设计岭上杜鹃开赏花线路、全域越野穿越线路、寻迹红色游等精品线路,举办喇嘛山登山节、凤凰山音乐节、元宵节花灯会、非遗手作大集、绰尔端午登山节、反季滑雪、大众冰雪季、全民健身冬季运动会等文旅活动。
冰雪之都牙克石频频登上央视新闻、新华网等国家级媒体,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关注和向往。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播出特别节目《冰雪牙克石魅力兴安岭》——库都尔篇、博克图篇,浏览量达10万余次。在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确定的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中,中东铁路文物主题游径荣耀登榜。元宵节花灯会期间,融入非遗业态,赏灯玩雪、猜灯谜、打铁花等。创新推出冰箱贴、雪糕等文创产品,在凤凰山旅游景区设置手工编织文创店,支持微鲸出海特产文创集合店成为我市首家“特产+文创”融合店铺。
文化璀璨,群星争辉;理想为帆,逐梦前行。牙克石市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加强文化建设,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巨大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精神力量。
记者:郑荔枝
编辑:刘博宇 吴忠艳
编审:赵宗杰 张革
终审:刘畅 雷建军
总监制:肇慧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