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北京昌平,青砖灰瓦间穿插着现代玻璃幕墙,古城遗址旁生长出开放绿地,老旧厂区蝶变成为国家级实验室聚集地……
这座承载着六百年历史的古城,正以一场静默而深刻的焕新,回应时代对城市发展的新命题。
延续历史文脉 留住城市的“根与魂”
近日,位于永安公园东南角的历史再现节点——永安古城角楼项目基本完工。
远远望去,该项目以现代设计语言复现了古代永安城角楼的意象,营造出古今交融、和谐统一的街道景观,为老城区又增添一处新的文化地标。
永安城作为昌平的前身,至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
初到昌平的人,沿着老城区走一遭,很容易就会发现它的布局特点。那是因为现今的昌平城,沿用了历史上“永安城”的格局,东西南北四环勾勒出了“永安城”的大体位置和规模,城内的谯楼、城隍庙、文庙和县衙是当时重要的地标性建筑。“永安路”、“永安公园”……昌平的大街小巷也还依稀可见旧时“永安城”的痕迹。
与众多城市类似,永安古城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有风貌,不仅物质空间日趋老化,其文化认同也随着历史符号的消逝而渐渐模糊。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城市更新行动”,让这片古老的街区重新回到公众视野,成为昌平区推进城市更新的重要切入点。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城市文脉是城市演进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历史文化印记,是城市的“根”和“魂”。
自2021年起,昌平区便逐步拉开了老城更新的序幕。在“文化资源活化”与“历史记忆再现”的双重策略指引下,2023年正式启动永安古城城市更新,文庙、文化馆、城隍庙等一批历史节点被纳入“永安古城城市更新”计划,成为融合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活的全新街区的一部分。
重现昌平老城“永安坊”历史轮廓,昌平区系统谋划实施永安古城更新项目,目前一期改造工程及三角地公园率先亮相,小南门再现节点基本完工。同时,皇城粮油办公楼与文庙的改造也在有序推进。随着文化馆、城隍庙等项目的开工被提上日程,永安古城城市更新工作将迈入全面实施的崭新阶段。
知所从来,留住城市的“根”和“魂”。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老城“永安坊”城市更新项目,将在保持昌平古城文化底蕴的同时,焕发新昌平的魅力风采。
闭环机制破解更新难题
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发展模式转型,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正快速经历从“增量扩张”向“存量利用”的转变。如何开展城市更新,正成为这一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
“与‘大拆大建’不同,城市更新是对现有空间由表及里的系统性修复,涉及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每个项目都需要长期磨合才能找到最优解。”区住建委城市更新专班负责人刘晨表示。面对产权复杂、资金短缺、实施路径模糊等更新中常见的难点,昌平区城市更新专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渐建立起具有昌平特色的工作方法:
要更新,先体检。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昌平开展“城市体检”与城市研究,从历史脉络、空间格局到居民需求进行了一系列精细化诊断,像医生一样为昌平的老城区“问诊把脉”。2024年,昌平区又在城南和城北街道、南口镇、马池口镇、天南街道等多个地区开展镇街层面的城市更新体检,走在了全市前列。
找到问题,还要做好谋划。2021年以来,城市更新专班组织对全区存量更新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从南口三大厂、政府街皇城粮油地块到沙河站东部片区,一批具备更新潜力和重大战略价值的存量资源被重新识别、规划和激活,成为昌平乃至全市首批实施的城市更新示范项目。2024年以来,昌平区又创新建立“多师”(规划师、建筑师、评估师等)协同工作机制,组成更加多元和综合的智库支持团队,让专业的人一起干专业的事。
搞建设,少不了资源对接。2022年至2024年,昌平区连续三年举办城市更新论坛,并组建“城市共创中心”、举办城市更新训练营,不断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和参与到城市更新项目中。南口老旧厂区引入清华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变身“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带动南口复兴与昌平发展;永安热力厂改造项目通过昌平城市共创中心推介,引入多家社会资本竞争性谈判,最终由社会资本为主进行更新改造,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
除此以外,城市更新专班还通过定期调度与总结推广,在推进项目实施的同时一步步梳理工作经验,把“土地共用宗”“债转股资产重组”等创新模式固化为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昌平样本”。
如今,昌平区已形成了一套具有昌平特色的城市更新实践体系,为未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更新撬动未来发展
因地制宜,凸显城市地域特色;内外兼修,让城市颜值高、气质好;更新为民,共建共治共享和谐家园。
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昌平区共梳理各类城市更新项目254项,其中在建81项、已竣工101项,项目类型涵盖历史文化传承、老旧厂区改造、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修复等多个领域。自工作开展以来,已拉动社会投资超百亿元,盘活存量土地与建筑规模达百万平方米。清华南口国重基地、首开LONG街、昌盛小街等一批成功项目,已成为功能提升、投资稳定、民生改善的鲜活城市更新样本。
“城市更新的本质,是让城市重新适应人的需求。”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秘书长林澎表示,这是一条漫长的必经之路,每个地区、每座城市都做法不一,唯有持续探索、不断总结,才能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更新路径。
谈及昌平区未来十年的城市发展方向时,林澎表达了他的信心与期待:“随着G6科创走廊、G45产业走廊以及京北生态走廊等区级规划的确立,昌平区已经为下一步的城市发展绘出了一张清晰的蓝图。未来,昌平势必将在首都发展的大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说“十四五”是新时期城市更新的起步期和探索期,即将到来的“十五五”将进入城市更新深化改革、全面铺开的新阶段。昌平区将紧盯这一机遇,以系统思维构建机制、专业力量赋能实施、模式创新破解瓶颈,在城市更新发展的浪潮中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宜居宜业的平原新城。
让每一个漫步在昌平街头巷尾的人,看到一个人文精神浓厚且宜居韧性智慧的日新城市,找到归属感价值感幸福感,生发出内心的热爱,深切体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昌平的焕新不仅是空间的重塑,更是发展动能、社区认同与治理效能的多重激活,这座城市正以主动蜕变的姿态面向未来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图文来源:北京昌平微信公众号 邵仝 波仔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昌平官方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