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绿美深圳】
10分钟步行圈里,图书馆的朗读声裹着超市的烟火气,志愿者俯身为老人在手机上约诊,智慧充电桩“咔嗒”一声接上电车,24小时便民柜亮着暖光……周末,深圳湾畔骑行穿梭,远望是摩天轮与湿地的交响,登山可见城海相融的天际。
科技、生态与人文悄然交织,既有“幼有善育、老有颐养”的温情,也有“城在园中、人在画中”的意境,更蕴含着“科技赋能、智慧生活”的未来图景,这些都凝结着深圳城市规划对“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刻诠释。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我们走进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解码深圳如何用规划之笔,绘就可感可及的品质生活。
从速度奇迹到品质革命
四轮规划塑造全球标杆城市
45年来,深圳常住人口从31万增至1798万,增长57倍,GDP从2.7亿元跃升至3.68万亿元,增长了13629倍,单位土地产值达18.4亿元/平方公里,位居国内城市首位。
数字见证深圳的成长奇迹,更印证了深圳以制度创新为引擎、以空间高效利用为基石,将“拓荒牛”精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全球城市竞争中树立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典范。
细细梳理不难发现,在深圳多年的实践中,规划设计已然成为连接群众需求与城市治理的关键纽带。从宏观战略布局到微观社区营造,不同层级、不同尺度的规划通过空间优化与社会改良双轮驱动,精准捕捉并有效回应市民的真实诉求。
为动态呼应人民需求,自1980年设立以来,深圳经济特区历经四轮城市总体规划迭代,城市定位实现了从“以工业为重点的综合性经济特区”到“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的跨越式跃升。
具体来看:1986年版首版总规以原经济特区作为规划范围,首创“多中心带状组团式”空间结构,奠定了工业化初期的发展骨架;1996年版总规首次将规划范围扩展至整个行政辖区范围,确立了以原特区为中心,以西、中、东三条放射发展轴为基本骨架的组团空间结构,推动城市空间框架系统性拓展;2010年版总规首次提出内涵式转型发展,在国内率先将近一半的土地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构建“三轴两带多中心”结构,引领城市从规模扩张向转型提质迈进;2021年版新版总规创新性提出“全域全要素陆海统筹”理念,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安全底线,将城镇开发边界严格控制在1130.74平方公里以内,标志着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阶段迈入存量优化新阶段;2024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复明确深圳是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每一版总规的迭代,都是对时代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持续贴近。
以人定房 以房定地
机制创新破解超大城市居住难题
在深圳规划展览馆,一份2035年空间规划蓝图格外引人注目:按照“以人定房、以房定地”的原则,大力推动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通过存量挖潜、功能转换、复合利用、筹集纳统等措施增加住房供给,逐步提高成套住房比例,实现住有宜居——“以人定房、以房定地”联动机制根据人口增长精准测算住房需求,再反推土地供应节奏,实现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
“城市的核心是人,发展的根本是为民。”深圳始终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不仅追求发展速度,更要确保发展温度。
数据显示,2022~2024年间,全市已供应保障性住房用地341.5公顷;2025年上半年又新增24公顷。这些土地正在福田、南山、宝安、龙华、龙岗、光明等区域转化为公租房、保租房等多样化居住产品,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提供多元化的安居选择。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这是深圳规划系统的一大共识。根据共识,深圳构建起“三区三线”管控体系,通过2035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实施,形成“一核多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目前,规划部门以“优民生、增居住、强工业、稳商办”为原则,正在对全市产业、居住、生态空间进行科学配比,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
从改革开放初期“规划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组团式开发模式,到如今全域全要素陆海统筹的新阶段,通过精准优化空间布局、系统性调整功能结构、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深圳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集约高效发展的新路径。
山海连城 通山达海
让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融
以系统性思维重构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山海连城、通山达海”。近年来,深圳因独特城市“设计感”频频出圈。
2024年初春,随着首条山海通廊“塘朗山—大沙河—深圳湾”全线贯通,深圳完成了一次里程碑式的生态实践。这条“绿色走廊”如同一条生态动脉,将塘朗山与深圳湾滨海休闲带有机串联,让“山海相连”从图纸变为现实。
在福田中心区,曾经被道路和建筑割裂的5个公园,如今通过空中连廊和地下通道浑然一体。“五园连通”工程不仅打破了物理空间壁垒,更创造了全新的城市生态体验。
深圳还创新提出“四带八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以“一脊一带二十廊”的生态骨架为脉络,将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绿道、碧道串联成网,形成“推窗见绿、步行亲海”的全域生态网络。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的理念,深圳也正在通过“一核多心网络化”空间布局,将整座城市打造成一个巨大的生态生命体。
数读
●深圳经济特区历经四轮城市总体规划迭代,城市定位实现了从“以工业为重点的综合性经济特区”到“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的跨越式跃升。
●2021年版新版总规创新性提出“全域全要素陆海统筹”理念,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安全底线,将城镇开发边界严格控制在1130.74平方公里以内,标志着深圳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阶段迈入存量优化新阶段。
●深圳提出“四带八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以“一脊一带二十廊”的生态骨架为脉络,将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绿道、碧道串联成网,形成“推窗见绿、步行亲海”的全域生态网络。
来源:南方日报
图源:钟冬梅 欧鹏
编辑:张冰新
审校:王芳 谭录岗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所有内容均来自主流媒体及服务方,非商业用途,如有发现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系编辑,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侵权内容。
本文来自【绿美深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