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团城湖畔,几道围栏的变化引发游客点赞。据北京晚报报道,市京密引水管理处近日拆除了团城湖南闸小桥、北闸小桥以及中堤闸两侧围栏,原来高达3米的铁质围栏,被1.2米高的铝合金栏杆替代,围栏更换长度共计近140米。围栏降高,游客视野一览无余,镜头里的湖光山色更靓丽了。
“现在好了,随手一拍就是大片。”颐和园围栏降个儿,给游客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就是看风景更痛快了、拍照更出片了。尤其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以往有限的“拍鸟窗口”常是一位难求。如今,更舒展的视野、更自由的取景角度,让团城湖的优雅景致、飞鸟生灵成为更鲜活可感的风景。管理部门对栏杆高度的小改动,体现对市民及游客精神文化需求的尊重与满足。人与风景的距离更近了,京城守护青山绿水的城市发展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团城湖是北京城的水源地之一,属于一级水源保护区。十多年前,游客在此野泳、垂钓等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既破坏水源水质,又威胁景区安全。脆弱生态经不起折腾,竖起高高的围栏成了守护公共安全与优质资源的无奈举措。经过十余年的精心呵护,如今团城湖水生态持续向好,珍稀鸟类在此安栖,水质与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生态环境“缓”过来了,市民观鸟和赏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水源安全并非小事,降低几处围栏高度既能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也顺应了市民游客的期待。
栏杆高度降低的背后,是服务理念的提升,也是城市、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梳理。近年来,从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拆除传统门区,到庆丰公园等拆除围栏,北京的“无界公园”越来越多,市民游客不知不觉间就能闯入京城美景、享受自在时光。城市属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最美的风景自当与人共享。无论“拆栏透绿”、还是“降栏透景”,都是为了让城市景观与日常生活无缝交融,是京城生态和谐、气韵开放融合的生动注脚。
当然,围栏降个儿,不代表管理撒手。据报道,水务部门将同公园携手做好后续工作,加密巡视检查频次,设置安全警示牌,完善防坠网,避免市民游客在游览时破坏水质。市民也应以实际行动珍惜这份观景视角的敞亮,自觉摒弃乱投乱喂、乱扔垃圾、翻越围栏、野泳垂钓等行为,共同保护团城湖的游览环境。
花园城市建设飞速,文明游览蔚然成风。北京公园“庭院深深”,但景色不再“养在深闺”。一处处管理方式的改变,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人文温度。人与景之间之所以越来越没有隔阂,是因为城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理念越来越清晰。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辛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