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内一幅鲁迅手持香烟的墙画引发部分游客质疑,认为其“可能误导青少年”,建议改为握拳等形象。面对这一争议,绍兴市文旅局明确回应:尊重历史真实,不因个别投诉轻易修改。这一看似“小题大做”的争论,实则触及了一个核心议题——我们应当以何种态度对待历史?是修饰完美,还是尊重真实?绍兴文旅局坚定而理性的回应,为我们提供了当代社会如何审视历史的一个典型范本,值得点赞。
其一,坚守历史底线,不回避真实争议。绍兴文旅局的回应首先体现了对历史客观性的敬畏。鲁迅先生生前确有吸烟习惯,这一点在其亲友的回忆与史料中皆有明确记载。墙画中的香烟并非虚构,而是对历史细节的还原。文旅局强调“不因一个人的投诉盲目决策”,实质上是在重申历史的严肃性——历史不是可任意涂抹的剧本,而是承载民族记忆的活化石。若因“可能误导”就删除史实,那么武松打虎是否涉嫌“违法捕猎”?李白饮酒是否属“宣扬酗酒”?历史评价需立足时代语境,不可用今日之规丈量昨日之事,绍兴文旅局的回应凸显了立足时代语境看待历史的清醒与勇气。
其二,倾听公众意见,但不被极端声音裹挟。据报道,事件发酵后,文旅局接到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多数人支持保留原貌。该局既未忽视争议,也未屈从于少数意见,而是在广泛收集民意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判断作出理性决策。
其三,呈现完整历史,拒绝粉饰与回避。历史人物的魅力,往往正在于他们的真实与复杂。鲁迅的文学锋芒与吸烟习惯并存,李白的才情与豪饮共生,武松的勇猛与“暴力”同在——这些看似矛盾之处,恰恰构建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也让历史更有温度。绍兴文旅局的回应之所以赢得广泛认同,正是因其以理性还原历史,以包容引导公众。在信息碎片化、价值观多元的当下,我们尤其需要这种不回避、不妥协的文化态度。
近年来,类似“历史细节争议”屡见不鲜:岳飞墓前的跪像是否该撤?古代刑罚工具是否不宜展出?这类争议往往将历史简化为道德教材,企图通过删减“负面”内容来实现所谓的“完美教育”。然而,历史从不需滤镜。当我们试图“修正”历史时,或许更应反思:我们真正畏惧的,是孩子被“误导”,还是我们不敢直面真实?
绍兴文旅局的回应,不仅是对一幅墙画的坚守,更是对历史观、文化观的一种正本清源。它提醒我们,唯有尊重历史真实、理性呈现完整风貌,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启迪未来。
作者/青锋融语
编辑/唐宇丨值班/任桂容丨总编辑/陈杰
往 | 期 | 推 | 荐
家乡酉阳1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