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泸沽湖,湖面粼粼波光,猪槽船摇曳,周边树木葱茏,游客漫步湖畔,一幅山水交融的生态图景——这是宁蒗县守护生态、推动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作为国家生态安全重点县,宁蒗县肩负长江中上游生态保护重任,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8月的泸沽湖,山水云影共徘徊。(张江毅 摄)
守护绿水青山的抉择
这份生态与旅游的和谐共生,始于一场关乎绿水青山的抉择。2018年,宁蒗县启动泸沽湖生态保护专项行动,对沿湖80米生态红线范围内(除国家重点保护村落外)的民居、客栈等建筑实施集中拆迁整治。

位于泸沽湖畔的普洛村。(张江毅 摄)
“后退80米”的举措,不仅让搬迁村落实现科学发展,而且从根源上守护了湖水生态,提升了旅游品质。永宁镇落水村普洛村民小组便是受益者。如今,这里村道整洁、绿植环绕,村民告别“靠湖吃湖”旧模式,开民宿、办餐馆、划猪槽船带游客体验湖光山色,“护湖兴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大家在家门口端稳“旅游饭碗”。“游客多了,收入涨了,守好生态才有好前景。”村民小组长付云欢的话,道出生态与民生的同频共振。

游客们在泸沽湖泛舟赏景。(王正宁 摄)
生态的向好,更直观地体现在泸沽湖日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中。在落水村的养殖基地,村民曹文元正在悉心照看厚唇裂腹鱼。“目前,这里有27尾厚唇裂腹鱼,我们已经养了快3年,最大的一条有10多斤了。”曹文元说,厚唇裂腹鱼是泸沽湖特有的3种裂腹鱼类之一,属于珍稀濒危鱼类。该鱼种已实现人工驯化,目前,他们正在攻克人工繁殖难题。
泸沽湖特有的3种裂腹鱼分别为小口裂腹鱼、厚唇裂腹鱼、宁蒗裂腹鱼。其中,小口裂腹鱼已在2023年成功实现人工繁殖,经过两年的精心繁育,目前已繁殖3万尾,并向泸沽湖投放5000尾。丽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曹寿清表示,近年来,我市加大对泸沽湖等高原湖泊濒危鱼类的抢救性保护力度,开展特有珍稀鱼类人工繁育研究,系统实施珍稀濒危物种人工驯养繁育和种群恢复工程。在科学保护与人工繁育助力下,泸沽湖珍稀土著鱼的种群数量稳步回升。

已实现驯化养殖的濒危珍稀鱼类厚唇裂腹鱼。(丽江融媒记者 廖浚宏 摄)
作为川滇交界的高原湖泊,20世纪90年代以来,泸沽湖曾因过度开发,面临水质下降、管理难题。近年来,宁蒗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划定生态红线与黄线、出台专项条例及系列管控措施,推进“控湖转坝”工程,构建起多元共治格局,实现“湖进人退”的生态修复。“泸沽湖水清岸绿,旅游接待人次稳步增长,成功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丽江泸沽湖管理局资源保护管理科科长严必林说,目前,泸沽湖的整体水生态状况良好,流域水质总体稳中向好,1个国控断面和2个省控断面常年稳定保持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5条主要入湖河流总体达到Ⅱ类水质及以上。
林下产业融合发展
宁蒗县50.76万公顷林地(占县域面积84.17%)、73.45%的森林覆盖率,是生态屏障,更是富民“绿色宝库”。近年来,宁蒗县重点发展林下中药材、生态养殖、林蜂产业等特色业态,逐步形成“林药、林菌、林畜、林蜂、林游”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

宁蒗县林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磨房沟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丽江融媒记者 廖浚宏 摄)
在宁蒗县林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磨房沟林下经济示范基地,8000多亩林地生机勃勃:林下中药材郁郁葱葱,林蜂箱错落分布,食用菌破土而出,“宁蒗高原鸡”在林间自由觅食。目前,全县已培育林下经济企业27家、专业合作社20余个,超3760户农户参与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守护绿色家园的同时,尝到了生态增收的甜头。“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用‘联农带农’模式让老百姓获得更多收益。”宁蒗县农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旭的话语,勾勒出生态富民的清晰路径。

宁蒗县永宁坝。(王正宁 摄)
近年来,宁蒗县全力构建全链条生态保护责任机制,落实“五长共治”,推进生活污水治理、矿山修复等工程,确保空气、饮用水、土壤达标,泸沽湖保持Ⅰ类水质,森林覆盖率超73%。同时,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发展清洁能源,建设“两山”理念实践基地,推动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丽江市生态环境局宁蒗分局党组书记、局长熊贵光表示,将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更强动力、更实举措,严格履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纵深推进全县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坚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绘就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来源:丽江融媒
编辑:李颖(实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