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春生
昆嵛山位于胶东半岛东端,横亘烟台、威海两市。
它方圆百里,巍峨壮丽,峰峦叠翠,素有“胶东屋脊”“群山之冠”的美誉。
昆嵛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更是一座人文圣山。
它被誉为“海上仙山之祖”,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这里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摇篮。
土地革命与抗日战争时期,“一一·四”暴动与“天福山起义”相继在此发生,打响了胶东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因此,昆嵛山也被誉为“胶东革命的摇篮”。
山如慈母,景若儿女
乙巳盛夏,我怀揣敬畏之心,数次登临昆嵛。它如一位慈悲的母亲,以宽广胸怀孕育五大景区——泰礴顶、烟霞洞、九龙池、无染寺、岳姑庙。它们风貌各异,却血脉相连,承载着昆嵛的灵性与历史,展现着大地的秀美与庄严。
泰礴顶,昆嵛主峰,也是山东半岛至高处。其名取“泰山之势,磅礴之气”。登顶可眺黄海苍茫,云涌群山;清晨可观朝阳喷薄欲出的壮丽景象,傍晚能赏夕阳映照下万丈彩霞的绝美画面。环顾四周,感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豪情。
石门里景区位于泰礴顶山阴腹地。在谷口会合之处,东西两山夹峙而立,高岩巨石纵横堆叠,覆压山口,犹如门扉紧闭,故而得名“石门”。
因高山阻遏,石门内外气象迥异。常常是石门之外夏雨倾盆、冬雪纷飞,石门之内却轻雾袅袅、暮云沉沉。石门是攀登泰礴顶的必经之路,踏入石门,沿着十里山道前行,古木高耸,藤蔓缠绕。游人仿佛置身于绿色王国、天然森林氧吧之中。
景区内有三条幽深宁静的大峡谷,瀑布高悬,溪流层叠。碧波澄澈,泉水潺潺。
石门里景区景点众多,雾峰花海是其中最受游客欢迎的景点之一,三季花色,一山浪漫。
春季,是芝樱花绽放的季节。芝樱花的花语是“希望”。每年四月,漫山遍野的芝樱花竞相开放,宛如一片火红的海洋,将大地铺就,把天空映红。这火红的芝樱花,见证着爱情,象征着希望,是青年男女热衷打卡的网红打卡地。
夏天,是绣球花盛开的时节。一朵朵色彩斑斓的球形花朵,绽放出蓝、紫、粉等绚烂色彩,这里成了绣球花竞相争艳的海洋。
秋天,是粉黛乱子草绽放的时节。粉黛乱子草属于景观草本植物,其草茎碧绿修长,吐出粉紫色花絮,洋洋洒洒,铺满山野。远远望去,宛如粉色的云雾,又似粉色的海洋。
到了夏秋交替的时节,迟迟不愿谢幕的蓝色绣球花与粉黛乱子草竞相绽放,交相辉映。广袤的山野呈现出蓝粉双色交织的浪漫景致。
道教名山,神清意远
烟霞洞毗邻石门,是一处融天然奇景与道教文明于一体的灵境。这里峰峦叠嶂,壑谷深邃。松柏郁葱,古藤盘绕。奇石各异,曲径蜿蜒。时而云海如浪翻腾,雾气袅袅环绕。
烟霞洞不仅自然环境优美,更因王重阳曾于此修真并创立全真教派而名扬天下。据《元史》记载,金大定七年,咸阳道士王重阳自终南山东下至昆嵛山,于烟霞洞修真,并在宁海(牟平)、文登、福山、莱州等地讲道阐玄。他收马钰、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人为开山弟子,创立了道教全真教派,亦称“全真派”。丘处机等七位祖师被封为“北七真人”,声名远扬。
烟霞洞原本自然天成,后经人工稍加雕琢。洞口朝南,上方镌刻着“烟霞”二字。洞室呈椭圆形,高3米,长7米,洞内塑有“北七真人”彩绘雕像。每至阴雨,洞前云雾缭绕,云霞明灭,恍若仙境,形成“石洞烟霞”的独特景象。清代诗人杨维庚曾赋诗盛赞烟霞洞秋景:“青天重叠水潺湲,闻道此中别有天。洞里仙人何处去,烟霞风景自年年。”更添缥缈意境。
神清观内的三清殿、五祖殿等建筑飞檐高台,锦穗苍黄。清幽敞亮,林泉环绕,景象蔚为壮观。山间道旁,当年道教祖师王重阳炼仙丹所用的丹井亭依然留存。巴金等名家亦曾至此寻踪,人文渊薮,可见一斑。
山水清音,革命回响
九龙池位于昆嵛山北麓,是一处融合自然奇景与神话传说的旅游胜地。相传,东海龙王的九子因犯错误,被贬谪到此处,后得以释放。此后,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甘霖。九龙池坐落于半山腰,自上而下分布在百米高的悬崖陡坡之上。山涧泉水四季流淌不息,且随季节交替呈现出各异的形态:春季,水流纤细绵长;夏季,飞瀑犹如巨龙吐水;秋季,水波浩渺,波光粼粼;冬季,冰挂晶莹剔透,景色蔚为壮观。我游览此地正值雨季,攀爬至山腰处,抬头仰望,只见瀑布从崖顶飞泻而下,宛如巨龙腾跃,瀑声轰鸣,荡魂摄魄。九龙池瀑布的长度与规模在山东境内极为少见,因而被誉为“齐鲁第一瀑”。
无染寺坐落于泰礴顶南麓,以清幽的山水和丰富的古迹著称,素有“江北小九寨”的美誉。据《宁海州志》记载,早在战国时期,这里便建有一座名为“无染院”的庙宇,取“居之者六根清净,大得解脏”之意。无染寺建成后,历经多次修缮,殿宇宏伟壮观,香火极为旺盛,曾是盛极一时的胶东第一古刹。
山因水而有灵动之韵,水因山而显妩媚之姿。沿着蜿蜒曲折的山径攀登,透过群峰树隙,偶见一河碧水自山顶奔腾而下。奇特多变的山体,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术师,将倾泻而下的河水幻化成万千姿态,美不胜收。
澄碧的河水在幽谷罅隙间不知疲倦地流淌,汇聚成无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池、湾、潭、塘。这些池、湾、潭、塘,好似上苍洒落在山川林坳间的一颗颗珍珠宝石,晶莹圆润,翠围珠绕,散发着绚丽多姿的迷人光彩。
1935年12月,胶东特委以巍峨的昆嵛山为依托,发动了席卷胶东地区的“一一·四”暴动。彼时,暴动指挥部就设在无染寺,无染寺的房舍成了当时的兵工厂。
不幸的是,因敌强我弱,在国民党第81师和地方反动武装的血腥镇压下,暴动失败。然而,于得水、王亮率领30余幸存人员组成了“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胶东革命保存下珍贵的火种,这支队伍是“土地革命后期北方沿海地区和山东省内仅存的一支红军队伍”,使劳苦大众看到了翻身解放的希望,这也是胶东历史的荣耀。
怀揣着炽热的革命豪情,追寻着先烈的光辉足迹,我顶着炎炎烈日、长途跋涉奔赴文登,参观天福山起义纪念馆。馆内,那一面面鲜艳的红旗、一支支老式的步枪,还有那一把把锋利的大刀,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残酷与激烈。
1937年12月24日,胶东特委在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基础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1938年9月18日,这支队伍正式编入八路军序列;在解放战争中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27、31和32军四个军集团军,2个师,25个团。培育出了一大批解放军高级将领。这支部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日益壮大,胶东子弟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这颗昆嵛山孕育出的胶东革命珍贵“火种”,燎原不息。
昆嵛山这片红色的沃土,孕育出万千的英雄儿女,谱写出无数战天斗地、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作家冯德英生长在昆嵛山下这片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耳濡目染了胶东英雄人民可歌可泣的事绩,创作出以昆嵛山革命斗争为背景的小说《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将昆嵛山动人的英雄叙事传遍大江南北。
巍巍昆嵛山,巍峨壮丽,美若仙境,既是自然造化之杰作,亦为人文传承之圣地。巍巍昆嵛山,承载着革命热血与文学经典,是胶东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