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它见证我家三代人的光阴故事
前段时间我在长江大桥前拍了一张照片,回家整理照片时,看着背景的长江大桥——它不华丽,但结实可靠;它很忙碌,却又显得无比沉静。一条钢铁铸就的纽带,连起了三镇,也串起了我们家三代人的光阴故事,像江水一样,无声流淌,却深沉有力。每一次走近它,都像把手轻轻按在了岁月的脉搏上。
1958年,网友@逗梨的外公外婆。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刚通车,全城欢腾。隔年五一,外婆和外公新婚不久,特意去大桥下拍纪念照——那时这是顶时髦的外景地,照相馆给安排的。照相时笑容还甜着,调令就来了:外公要北上工作,外婆得留在武汉照顾她的妈妈。从此汉水隔断长江水。
1972年外婆的妈妈病逝后,外婆立刻拖着三个孩子,背上全部家当挤上北去的绿皮火车。火车驶过长江大桥,她顾不上看一眼江水,只死死攥紧孩子的手腕,生怕被人潮冲散。后来问她委屈吗,她只淡淡一笑:“十二岁就在纱厂养家了,这点难算什么?”——那声“不苦”,是岁月磨出的茧。
在北方一住十年,直到外公转业。面对“留A市或回武汉”的选择,外婆毫不犹豫:“我要回武汉。”——这个江边长大的姑娘,铁了心要把根扎回长江边。
1985年,网友@逗梨的妈妈和小姨、大姨。
1985年的春节,因为回到武汉后还没合照过,我的妈妈特意和姐妹们前往长江大桥合影留念。这次拍完照,我妈说得回学校一趟,脸红地想起小说里夹的那张纸条:“小蕾,周六下午三点中华路码头见。”原来爸妈当年谈恋爱,也常并肩走大桥,或乘轮渡过江,青春的絮语都沉入了涛声。
1994年,网友@逗梨和妈妈。
1994年春节,我家搬到大桥附近。妈妈给我套上红棉袄,在桥下留了影。从此,大桥与江水成了我童年最深的印记。
2010年,网友@逗梨的外公外婆再次和武汉长江大桥合影。
2010年,外公外婆重回老地方合影。四周高楼林立,车流如织,他们却更珍视脚下这块旧砖——它记得他们青春的面容。旧地如同时光的琥珀,凝固了最初的誓言。
2025年,网友@逗梨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
前些天我独自走上大桥。脚下钢铁骨架依旧沉默坚实,而两岸楼群早已换了人间。游客熙攘,小贩吆喝,热闹远超儿时记忆。这桥历经近七十载烟雨,看尽我家三代悲欢——它比个体生命更久长,默默托举着流转的日常。
每一次靠近这江水与桥,都像轻轻触碰到了家族时空的柔软内核。桥是背景板,也是主角;是地理坐标,更是血脉里奔流不息的长河本身——它无声地告诉我,纵然世事如江水奔涌,总有些东西,会像这钢梁一样沉静地扎根在岁月的河床之上,成为我们回望与出发时,心底那最安稳的一块磐石。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
@逗梨
美图
蜓立
粉色荷苞亭亭玉立,朦胧光影间,一只蜻蜓轻落苞尖,静待荷花绽放。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
@秋水寒
摄于野芷湖
美文
朝霞似火映江流
岁月的温情,在于一点一滴温暖的记忆。那些有故事的细节,叠加到老,才是一本可以回味的书。早上的江边,朝霞铺展在天际的画布上,城市在晨曦中苏醒。岁月静好,愿每天都有这样的温柔开场……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杨红冰
摄于杨泗港大桥
(整理:周琛 实习生:李琳熙)
【编辑:丁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