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午后,阳光透过繁枝翠叶,“筛落”下无数细荫浅影。站在平定县巨城镇南庄村“小延安”英烈园制高点俯瞰,村中院落鳞次栉比,红色遗迹点缀其间,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的游客尽收眼底。
南庄抗战地道入口。
“我们村有晋察冀‘小延安’的称号。每到寒暑假或者‘七一’‘八一’前后及国庆假期等,来村里寻访红色遗迹、感受革命精神的人很多。”南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新萍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阳泉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八路军烈士敬献花篮,并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近段时间,众多市民游客除了参观百团大战纪念碑和纪念馆,还会来像我们这样的红色乡村,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感悟伟大抗战精神。最近,我们村接待的游客比往年同期多出不少。”
提到南庄村,地道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据村里老人说,南庄村开凿地道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清朝咸丰时期。村民为了躲避太平天国战乱,开始修建地道。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南庄村村民扩建地道形成“三纵一横六层”结构,积极抗击日军。
51岁的刘素珍是土生土长的南庄村人,也是南庄抗战地道景区的一名讲解员。说起村民配合八路军勇御外侮的历史,她十分熟悉。刘素珍介绍,根据史料记载,南庄村地道全长约4000米,分4个区域,设置了22个进出口、21个通气眼、31个居住窑洞、21个防毒气竖井。四通八达的地道连接起村里很多地方——庄稼地、水窖、驴圈、窑洞等。
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抗日战争期间,南庄村除了村民修建地道,村里的114名游击队员、36名爆破员等也组成了一支抵抗日军的队伍,协同八路军以及当时的武委会、妇救会、青救会等,利用地道积极打击日军。1945年,南庄村被平定(路北)县政府授予晋察冀“小延安”称号。
战争的硝烟散去,老一辈把南庄村人英勇抗敌的故事讲给下一辈,红色精神以这种方式代代传承。近年来,南庄村人赓续红色血脉,修缮地道、修复礼堂,还陆续建起了“小延安”英烈园、南庄(路北政府)抗战展览馆,创编情景剧《烽火南庄》,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经过多年建设,现在地道的不少区域和物品已经被修复,比如会议室、暗道、射击口以及土炕上的草席、墙壁上挂着的煤油灯、连接地道不同层级的小木梯等。在地道里走一圈,人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的艰难,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刘新萍说,在“小延安”英烈园,人们可以缅怀抗战烈士英勇杀敌的事迹;在南庄(路北政府)抗战展览馆,人们可以通过图片和文字,追忆峥嵘岁月;看情景剧《烽火南庄》,人们可以“穿越时空”回到抗战时期,共同抵御外敌……
刘新萍说,南庄村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村民身上的红色基因得到充分释放,不怕困难、团结奋斗的劲头被激活,干起活儿来格外卖力。比如,在南庄(路北政府)抗战展览馆筹建期间,退休教师、原村干部等四处走访、搜寻史料、撰写展览内容……同时,南庄村人纷纷行动,为村子发展贡献力量。大家牺牲休息时间,奋战在建设一线,服从安排、听从调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提前完成抗战展览馆建设工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但不变的是大家展现出的艰苦奋斗、接力拼搏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如今,接力棒交到手中,咱更得好好干。”刘新萍说。下一步,南庄村干部群众将自觉传承红色精神,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努力壮大旅游产业,让红色旅游的“流量”转变为村子发展的“增量”,让乡村振兴道路越走越宽。
来源|阳泉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