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的陈老伯仔细看展览,他强忍伤痛向记者忆述被战火毁掉的童年。 (香港文汇报记者康敬 摄)
战火硝烟熄灭八十载,但对于许多经历过战火蹂躏的一辈,这是一生没法磨灭的伤疤。从1942年到2025年,时间过了83年,但家园被日寇侵占的不忿、逃亡的不安、与家人失散的无助……如此种种都深深刻印在88岁陈老伯心中。日前,他鼓起勇气入场参观「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巡回展览」,幕幕不堪回首的前尘往事再次浮现脑海,他强忍伤痛向香港文汇报记者忆述被战火毁掉的童年,以第一视角诉说战争的无情,寄语后世珍惜和平,奋进强国。
一位肩背环保袋,衣着简朴,但又精神奕奕的老人日前在巡展第二展区仔细地观看展板,默念字字句句,又驻足观看视频,聆听东江纵队的老战士讲述当年抗战经历。记者离远一直观察这位长者,他停留在展板前的时间,比同场的其他人都要长。
日占时期与父失散 一夜沦为孤儿
他说自己姓陈,但原本姓郑。故事要从1941年说起,1941年12月25日,驻港英军宣布投降,香港同胞开始三年零八个月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这天也改写了他的命运。日占政府强迫归乡、抢夺财产、滥发军票、残害无辜居民,香港变成人间地狱。陈老伯指着展板说:「当时有很多人逃难到澳门,我就在其中。」
1942年年初,年仅4岁的郑家孩童在逃亡途中与父亲失散,这让原本已失去母亲的他,一夜间就沦为孤儿。战火中的逃亡,未被时间抹去记忆,80多年后仍旧清晰,「那段时间,幼稚园刚开学,但打仗了,书都没得读了。」陈老伯陷入回忆中,「(1941年)12月8日,日军空袭启德机场,那时我住在骆克道,香港的楼房都很低,所以我看得到情况,我父亲(生父)在山顶返工,但因为战火回不了家,我只能跟别人逃难,在从前的三角码头,坐上难民船去澳门,再辗转北上。」后来他被一户陈姓人家收养,从此他改姓陈。
十多岁艰难搵食 十元月薪坚持看报
陈老伯上世纪五十年代曾返回香港寻父无果,历经波折,最终在五十年代中期定居香港,十多岁开始艰难搵食的他,直至1981年终于在工会的帮助下成功与生父团聚。
陈老伯说,他十多岁开始做学徒,每个月只有10元薪水,但每天买一份文汇或者大公看,已成为习惯,他还记得那时报纸1毫子一份。在那些艰难搵食的岁月,陈老伯唯有靠阅读报纸来认识这个社会,知道曾经在香港发生的事情,「这个展览很多内容,我都很熟悉,像东江纵队的事迹、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的故事,最早就是在你们报纸上看到的。」
伤痛难以忘怀 惟冀国家强大
「无书可读」大概是烽烟岁月中成长人们的共同遗憾,陈老伯在与香港文汇报记者谈起过往时,神情落寞,多次说道:「我文化水平低,大致就读了三到五年书」,但在说起香港《文汇报》和《大公报》时,他眼中又重新聚满光彩。
许多青少年前往观展,领悟「有国才有家」。 (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梁坚 摄)
同样也是透过报纸,陈老伯看到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回忆过往种种,他不禁热泪盈眶,哽咽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亲身经历了国破家散的惨痛,陈老伯或许最明白「有国才有家」,88岁的长者希望国家发展强大的心从未变过,这泪水或许是见到祖国富强的喜悦,又或许是想到艰苦岁月中难以忘怀的伤痛。
(来源:香港文汇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