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鲁迅故里景墙画面是否误导青少年”一事引发热议。孙姓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认为景墙中鲁迅吸烟画面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呼吁更换;随后百余位热心人士通过“12345市长热线”等渠道发声,主张尊重历史原貌,反对修改。最终绍兴鲁迅故里景区明确回应,将坚持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景墙既有形象。这一立场,既守住了文化传承的底线,也为公众理性探讨历史符号的呈现方式提供了清晰指引。
细究争议焦点,本质是“历史真实呈现”与“青少年引导责任”的认知碰撞。孙女士对青少年成长的关切值得理解,但评价历史人物的形象呈现,不能脱离具体时代语境,更不能用现代单一标准割裂历史完整性。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其一生与时代紧密相连,吸烟是他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历史细节,无论是深夜创作时的沉思,还是与友人探讨救国道路时的交流,这一细节是他真实人生的一部分,而非刻意营造的“负面示范”。
将景墙画面直接定性为误导青少年,实则陷入“非黑即白”的认知误区。这种误区既忽略了历史人物的多面性,也低估了当代青少年的判断能力。如今的青少年成长在信息多元的时代,学校教育早已注重培养历史思维与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教材中既讲述鲁迅以笔为刃、唤醒民众的伟大,也会客观提及他生活中的平凡细节;教师在讲解时,更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人物,而非孤立看待某个生活场景。让学生知道鲁迅也有烟火气,能打破“伟人遥不可及”的距离感,反而让他们更愿走近历史。
最好的引导从来不是“屏蔽历史细节”,而是坚守历史的真实本貌。西安秦始皇陵博物院展陈秦代历史时,既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青铜剑与秦量,也陈列记录焚书坑儒、徭役繁重的竹简残片;英国科学博物馆呈现牛顿成就时,既展出他研究万有引力的手稿,也保留记载他与莱布尼茨微积分之争的书信原件。正是这种“不回避、不美化”的真实呈现,让青少年得以触碰完整的历史脉络,在对真实的感知中读懂历史的厚重分量。
此次景区的回应,是对鲁迅文化的守护,更是一堂历史教育课。它提醒我们,对待历史文化符号,既不能随意篡改,更要相信青少年的认知能力,通过理性解读而非简单屏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毕竟,对青少年最好的引导,从来不是营造“无菌”历史环境,而是教会他们在真实的历史中学会思考、汲取力量。(刘俊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