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潘文奇
2018年7月7日,由中国著名舞蹈家王潮歌策划导演的情景体验剧《又见马六甲》在马六甲歌剧院正式上演,标志着马六甲歌剧院——作为中国在东南亚承建的首个文旅项目,也是马六甲最大的单体公共建筑——正式投入运营。
马六甲歌剧院。
歌剧院主体共六层,总建筑面积近七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0名观众。外形呈四方形,蓝色的建筑外套白色的幕墙,映衬着马六甲海峡的蓝天白云。歌剧院旁马六甲海峡海边有个“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标识,看历史,展未来,寓意马来西亚和中国密不可分的关系。
2025年7月,中马互免签证协定正式生效,中国和马来西亚正式迈入“免签时代”。乙巳初秋的八月,我正式体验了中马免签带来的便捷,从杭州萧山机场出发,一本护照,一路畅通,来到了马来西亚,来到了马六甲。
吉隆坡双子塔夜景。
马六甲市是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首府,约40万人口,华裔占40%,曾为满剌加王国都城,后相继被葡萄牙、荷兰及英国殖民统治,直至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六百多年前的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六次驻节马六甲,至今还留有“三宝井”。广为人知的是以马六甲命名的马六甲海峡,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全球40%海上贸易经此通行,东亚三国80%石油进口依赖该航道,并在军事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马六甲荷兰广场。
马六甲鸡场街文化坊是一条集古迹、文化、休闲三体合一的古老街道。鸡场街原义取自于闽南语“街场街”,早在六百多年前郑和下西洋,在此就地设立“官厂”,鸡场街及二十多条周边街巷成为当时华人迁居南洋最早的集中聚居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许多当地居民迁移新区,老街老城区人去楼空,没了原有的繁华景象。2000年,马六甲州政府成立鸡场街文化坊,2008年7月7日,鸡场街老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已成为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鸡场街街口立有一个巨大的中国古代吉祥物貔貅,处处可见中式南洋建筑风格的古楼,沿街商铺多有中文招牌。
鸡场街文化坊。
炎热的天气,当地最高气温达37℃,鸡场街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鸡场街和荷兰广场、圣保罗教堂、圣地亚哥古城门、荷兰红屋基本上集中在一块。圣地亚哥古城门是葡萄牙殖民者于1511年占领马六甲后修筑的现存唯一遗迹,该城门采用海礁石建造,1607年被荷兰人炮击后仅存门楼,修复后的门楼上有几门古炮。与圣保罗教堂共同构成葡萄牙殖民时期核心建筑群,反映十六世纪以来东南亚殖民史变迁。
古街。
从马六甲回到吉隆坡,高速公路行驶两小时,从高速公路入口,便看到远处高高的大楼——吉隆坡默迪卡118摩天大楼,大楼楼高678.90米,世界第二高楼,仅次于阿联酋迪拜的哈里发塔。那天下午,我去了在默迪卡118大楼附近的茨厂街和鬼仔巷。茨厂街是吉隆坡的唐人街,位于吉隆坡老城区南部,面积虽然不大,但十分热闹,有中式的楼宇,中式的沿街售货摊,来自中国的各式水果、食品,各种地方风味的中餐馆。这里的商店基本上都是华人所开,店铺内外都张挂着醒目的中文招牌和广告,店内经营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用品。街上茶楼、饭店、中药店、华文书店、小旅馆、超级市场等,应有尽有,特别是晚上更像过节一般,是吉隆坡有名的夜市。街的两旁挤满了形形色色的小摊,在摊子的空隙之间是拥挤的人群,这里卖的商品从中国服饰、布料到中草药都有。许多餐馆在夜幕降临之前,纷纷在餐馆门前摆上露天的餐桌。这里是吉隆坡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最具有东方魅力的那部分。
茨厂街
鬼仔巷和茨厂街基本上连在一起,该区域由华人移民于十九世纪建造,现只象征性保留小部分中式风格建筑,老戏院、茶楼、庙宇等,反映了早期华人社区的文化特色。巷内布满主题壁画和涂鸦,再现上世纪六十年代华裔聚居地的日常生活场景。这里的房子楼层都很矮,走在街道上抬头一看,近在咫尺的默迪卡118大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
默迪卡118大楼
吉隆坡道路纵横交错,进入商业区,摩托车从身边呼啸而过,在行驶的汽车间隙中游刃有余。弯弯曲曲的道路周边是林立的高楼,汽车犹如在茂密的森林中行驶,太阳还没落山已经完全见不到阳光。回到酒店看窗外阳光明媚,傍晚来到酒店顶层,落日的余晖斜照在高高的吉隆坡塔和默迪卡118大楼的玻璃幕墙上,反射出醉人的金黄色。朵朵白云,稀疏地洒在天空之上。
吉隆坡城市余晖
夜幕降临,高楼上各种标识和高楼格子里透出不规则的昏暗灯光交错在一起,而那几幢高楼的灯光,在这夜色中显得更为靓丽。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