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中国这么大,如果说没有树的地方那肯定是沙漠。
但中国居然有唯一不长树的城市,曾经还悬出过“种活一棵树奖励30万”的大招。
你们可能也想不到,这不是玩笑,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
你们猜那个地方在哪?
现在它又变成什么样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青藏高原的“空白地带”
唯一不长树的城市是西藏的那曲。
说起那曲,很多人脑海里的第一印象是火车经过时的窗外风景:天特别蓝,云特别低,雪山像一堵堵白色城墙遥遥相望。
列车一路缓慢爬升,气温肉眼可见地下降,呼吸也变得沉重。
可随着沿途的青草与灌木逐渐稀疏,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实,除了草,几乎看不到一棵树。
那曲的面积大得吓人,相当于好几个小省份加起来。
海拔普遍在4500m以上,空气稀薄得连打个快步都会气喘如牛。
每年,真正算得上温暖的日子屈指可数,大部分时间都要和寒风较劲。
而那里的风,并不是北方冬天你推着电动车艰难前行的那种风,而是呼啸着能在几分钟里刮干你面部水分、让皮肤脱皮裂口的风。
再看看地面,哪怕是夏季,土壤表层依旧带着长年的寒意,几厘米之下就是冻土层。
冬天冻得像石板,夏天化开变成泥泞,根系不是冻死就是烂掉。
别说娇贵的花木,就算耐造的桦树、柳杉、柏类到了这儿,基本也得缴械投降。
悬赏之举引发全国震动
没有树,不仅意味着视觉上的单调,也给生活和建设添了不少麻烦。
修路要木桩、盖房要梁木、做防风结构要木板,可当地几乎找不出趁手的成材。
过去修铁路、公路时,工程队的木料得从千里之外的地方运来,成本比项目预算高出不少。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那曲时不时就会掀起一阵“种树热”。
政府甚至下过硬指标:谁能种活一棵树,活过一个冬天,就能记功,后来干脆用现金刺激,奖金从几千块涨到几万,再到一个让全国都瞪眼的数字30万元。
一时间,这个消息在网络和新闻里传开,不少人觉得这是捡钱的机会。
有人自信带着北方耐寒树种进藏,有人把西南山区的杨柳打包运来,还有设备企业赞助温室大棚、保温覆盖、专用灌溉系统,只盼能成一片绿色样板。
起初的几个月,确实有些树苗在温暖季节抽芽展叶,看着还有点成活的势头。
可一到冬天,大风、低温、冻土三重夹击下来,成片的苗子相继死亡,连那些防护到牙齿的尝试也没能抗过去。
悬赏的30万,始终没有人拿走。
科学的方法要慢火熬
在民间热情一次次被打击之后,当地意识到,要想让树留下来,得依靠系统的科学手段,而不是单一的“拼命呵护”。
林业部门联合科研院所,第一步就不是下苗,而是做环境体检。
风向、风速、气温曲线、土壤剖面微生物活跃度,这些听上去很枯燥的数据,在科学家眼里就是那曲种树的“生死档案”。
调查结果一点都不意外:昼夜温差可达25℃以上,一年中有效生长天数不超过100天,冻土层平均厚度60至80厘米,土壤保水率、养分含量低,全年风速数据中,超过6级的大风天数接近三分之一。
换句话说,这里的自然条件把树活下来的几率压到极低。
科研团队把应对策略分成几个方向:选种耐寒、根浅的物种,育苗阶段在温和环境中“练底子”,种植时采取集中连片,与防风系统结合,形成群体间的庇护作用。
这个路线意味着要在至少三五年的时间里投入持续的人力物力,耐得住慢功夫,接受试验失败带来的反复。
云杉的意外适配
在反复试种阶段,一种在拉萨等地已经屡次成功的树种进入视线:云杉。
它的根系不深,不会非要硬往冻土层里扎,而且对土壤苛求不高,可以在偏碱、疏松的土壤里生存。
更重要的是,这种针叶树耐寒耐风,把自己打理得紧凑结实。
为了让云杉适应更极端的那曲环境,科研人员采取了两段式育苗。
第一阶段在温度、氧气较友好的中高海拔地区成长,根系稳定后,才逐步北移到那曲进行二次适应。
与此同时,种植布局采用密度较大的丛生形式,间距里还穿插一些更矮的灌木带,形成软硬结合的防风墙。
这种思路和过去“单棵树苗加上临时防护”的方法完全不同,更像是把树当成一个群体来训练,靠整体气候缓冲和地表环境微调来提升存活几率。
第一批成活的林带
转折出现在几年之后的一个春天。
那片实验林在经历了完整的冬季后,第二年春天依然枝叶青翠,有的甚至冒出了新芽。
成活率统计达到了八成,这在那曲的植树历史上,相当于一次破冰。
接下来几年,云杉的推广逐渐加大,在适宜地段开始形成明显的绿色带。
部分地段配合道路、居民点的布局,种植了防风功能更强的高山柳、沙棘等,它们在低温和贫瘠土壤下也能顽强存活。
不同植物之间形成的多层结构,不仅外观更丰富,生态功能也更全面。
绿色带来的连锁反应
成片树木最直接的变化,是当地冬春大风的冲击减弱了。
原本一些村子的屋顶隔三差五要修补,现如今损坏的频率明显下降。
一些道路旁的积雪因为林带的遮挡而不再堆成厚厚的雪墙,车辆通行更安全。
地表裸土被树根和落叶覆盖,水土流失的情况改善,草原的牧草返青也快了一些。
更细微的变化在居民心里。
很多孩子是第一次在家乡真实地看见“长在地里的树”,他们画画时的绿色不再是凭想象填色,对老人来说,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风景,走出房门就能在林荫道上闲聊。
与发展赛跑的生态守护
绿色只是第一步。
那曲这些年在铁路、公路贯通后,旅游人数明显上升,资源开发也跃跃欲试。
当地政府清楚,这里的环境承载力有限,新生的生态恢复得慢,经不起大面积破坏。
于是,他们在规划里明确了慢发展、集中区、严保护等原则,不因短期的经济诱惑去牺牲来之不易的成果。
这种自我约束,在一些地方可能会显得保守,但在高原这种脆弱环境里,却像是给未来上了一道保险。
毕竟,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是花了别人几十倍的心力换来的。
那曲经验的更大意义
从外部看,那曲的故事是一桩极端地域的荒漠化治理案例,从内部看,却是一场跨越多年、几代人持续付出的生活改造。
科研技术、政策意志、群众参与、耐心坚守,这些部分缺一不可。
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一个固有的心理障碍:极端环境并不等于无法改变。
科学和坚持,确实能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地方,把生命重新安插进去。
这对于其他高寒、高干地区的生态恢复,都是重要的参考。
绿意未尽,路还长
如今走进那曲合适的季节,你会在一些路段看到连片的针叶林,在村子门口碰见沙棘篱笆,偶尔还会见到花开满枝的高山柳。
但要全地区真正像低海拔地区那样绿意浓浓,还需要时间和更多细致的工作。
树木的年轮一圈圈生长,也是在提醒人们这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业。
回头想想,从一棵树都没有,到三四成的适生区已经披上了绿衣,这一步,已经比很多人当初期待的走得更远。
当年那个“种活一棵树奖30万”的故事,如今更像一个时代的印记,它唤起了社会的关注,也在不断失败的尝试中,逼出了更科学、更长期的方案。
今天,人们不再把种树单纯看作能否拿奖金的挑战,而是当作家乡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曲的绿色,来得慢,但谁都明白,这正是它的珍贵所在。
参考资料:天门日报——西藏那曲——高寒地区长出“小森林”
新京报——从20株到30万株,科技植树让那曲长出了小森林
人民日报——西藏那曲科技植树成效初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