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密的方志与文人诗稿中,“东浦荷香”始终是抹不去的文化印记。
这片曾让明清文人驻足吟咏的胜景,如今在夏庄镇陈家泊子村重焕生机——十亩闲置低洼地化身荷塘,古八景的诗意与温度,正顺着田田荷叶的脉络,重新流淌进高密人的生活里。
一汪古湖的记忆,藏在诗行与方志中
“东浦荷香”的根,扎在高密北部的古湖泊“都泺”里。据《高密县志》载,都泺古称“夷安潭”,又名“养泽”,水域最盛时周遭四十里,烟波浩渺如镜。
而东浦,恰是都泺边缘的浅滩湿地,因地势低洼、水土丰沃,天然成了荷花的乐园。
明清文人笔下,这里是盛夏的诗与远方。
“绿盖千层映碧流,红衣淡染暗香浮”,这是清代文人描绘东浦荷花的名句——荷叶铺展如绿毯接天连地,粉白荷花在风中轻颤,香气随水汽漫过田埂,连过路的农人都要驻足深吸。
那时的东浦,不仅是景致,更是高密人对“水乡”的集体记忆:孩童拎着竹篮采菱角,渔翁划着小船穿行荷间,傍晚的炊烟与荷香缠在一起,成了最质朴的人间烟火。
只是岁月流转,随着气候变迁与农耕开发,都泺逐渐萎缩,东浦的荷塘也慢慢被田畴取代。“东浦荷香”从日常景致变成古籍里的文字,只在老人的讲述中,还残留着几分朦胧的影子。
十亩洼地的新生,复刻的不只是景致
陈家泊子村与“东浦荷香”的缘分,藏在村边那片闲置的低洼地里。
这片常年积水、耕种不便的土地,恰与史料记载中“东浦多湿地”的特征暗合。当提出复建古景的构想时,村民们几乎是一拍即合——谁不想让老辈人说的“荷花海”,真真切切地出现在眼前?
改造的过程,处处透着对历史的尊重。
施工队特意保留了洼地原有的自然肌理,没有过度硬化地面,而是顺着地势挖建荷塘,引附近的活水循环注入,再现了“都泺活水润荷田”的古意。
选种时,更是查阅了清代《高密乡土志》中对东浦荷花的描述,特意引进了红莲、白莲等传统品种,力求与史料记载的“花色错杂,清香远溢”相符。
配套的景观也暗藏巧思。赏河步道用青石板铺就,蜿蜒着绕荷塘而行,既方便游人近距离观荷,又不遮挡视线,站在步道上望去,荷叶层层叠叠,恰如古籍里写的“望之无际”。
湖心的观景亭取名“忆浦亭”,亭柱上刻着清代诗人咏东浦的诗句,游人在此歇脚时,抬眼是眼前的荷花,低头是历史的回响,恍惚间,古今的景致在水汽里交融。
不只是复刻,更是文化的“再生长”
2025年盛夏,当第一朵荷花在陈家泊子村的荷塘里绽放时,许多老人专程赶来。78岁的陈大爷拄着拐杖,站在荷塘边看了很久,突然红了眼眶:“跟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说的一模一样,连香味都对。”
这或许正是复建“东浦荷香”的意义——它不只是复制一处景致,更是唤醒一段沉睡的文化记忆。
如今的荷塘边,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指着荷花讲“东浦荷香”的故事;学校会组织学生来此写生,让古籍里的文字变成笔下的色彩;文人墨客更是常客,他们在亭中品茶、赋诗,让新的诗句接续古人的吟唱。
对陈家泊子村而言,这片荷塘更成了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每到荷季,周边的游客纷至沓来,村里的农家乐摆上了荷叶包饭、莲子羹,大婶们编的荷叶帽成了抢手的纪念品。
村民们说:“以前这片地闲着可惜,现在不仅好看,还能挣钱,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福气,让我们接住了。”
站在“忆浦亭”里,看夕阳为荷叶镀上金边,听晚风吹过荷叶的沙沙声,忽然懂了:所谓文化传承,从来不是把历史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像这荷塘里的荷花一样,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重新生根、开花,成为滋养生活的一部分。
陈家泊子村的“东浦荷香”,做到了。
它让高密人重新拥有了一片可以触摸的诗意,让“古八景”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清晨荷叶上的露珠,是傍晚风中的清香,是代代相传的生活里,那抹不会褪色的文化底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