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着手指头数数,还有辽宁和天津没打过卡,虽然对城市没啥兴趣,还是趁着去河北寻访北朝的菩萨,安排了天津和天津的蓟州独乐寺
没想到,城市同质化的今天,天津依旧是与众不同的存在
酒店订在狮子林桥附近,从火车站去酒店的路上,看着窗外,明显感觉到这个城市的不同:这里的房子看着咋都这么结实
1860年到1945年,英、法、美、德、意、日、俄、奥地利和比利时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百年间留下了各种风格的小洋楼,这是知道的,小时候课本上背过,只是没想到,路旁新建的居民区也都造得这么四平八稳、厚重敦实
天津一日游,从天津老城的西北角早市开始
这里是老城里保留最好的小吃街区:二姐炸糕,西北角茶汤回,正味斋锅巴菜,,,据说只供应早点,到中午就结束了
先在二姐炸糕排个队
想起很多年前同宿舍的老五,天津小妞打着天津腔说起耳朵眼儿炸糕的样子
拎着热乎乎的炸糕,跟刚排到煎饼果子的同伴在老街上汇合
煎饼果子的薄饼用的是现磨的绿豆面儿,鸡蛋、面酱、葱末的香混着馃篦儿的脆,比江南的鸡蛋饼更有性格
西北角不只一条街,是一个街区,街巷交错,人潮涌动,有慕名赶来凑热闹的游客,也有下楼买早餐的本地人
街区深处有一座明代的清真寺,难怪街面的大门上写着清真南大寺
听着满街天津店主热情的天津话,我的舌头也忍不住打卷儿
小吃太多,其实吃个一两样就饱了,重在参与
买瓶杏皮茶打算出发西开教堂,攻略上说教堂的弥撒是7:30,不知道能不能赶上
远远看见,天津baibai拎着煎饼果子和刚出锅的炸糕迈着二五八万的步子消失在街角
本来打车过去十几分钟,不知道是司机太健谈还是太想展示大天津,一家伙给我们拉到了五大道最深处,还问要不要带我们走街串巷好好看一看
五大道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里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各种风格的花园式房屋,英式、意式、法式、德式、西班牙乃至犹太式建筑,共计2000多所
出名的打卡点:
改建自平安电影院的天津音乐厅,俗称小白楼
《金粉世家》、《太平轮》的取景地,天津外国语大学
以及外国语大学校园里,1914年法国人桑志华创建的北疆博物馆,当时世界第一流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很多清朝遗老、北洋政府的官员、名流都曾在这里寓居,比如乾隆皇帝玄孙、正红旗总族长载振的庆王府
五大道因为区域内五条主要道路得名,实际有二十多条街道,要想走全一整天也不够,更何况这烈日当空的三伏天
本来就没在计划里,找个秋天再来过,坐上马车慢慢逛
赶到西开教堂,弥撒还没有结束,不是天主教徒,就是想来感受一下唱诗班圣歌响起时的凝重和超脱
始建于1913年的天主教西开总堂,是天津市最大的罗马式建筑
三座高大的塔楼呈"品"字型排列
站在门前仰头只能看到两座,另一座被教堂的尖顶挡住了
半圆形的青绿色穹顶,黄红相间的花砖墙体
最漂亮的是窗子上的彩绘玻璃
虽然不了解上面描绘的圣经故事,但当阳光被故事染成彩色、落在怀抱婴儿耶稣的圣母雕像上时,还是悄悄地被感动了
圣歌响起,世界归于宁静
西开教堂出来往东北走,本来要去瓷房子,却看到一个不起眼的街角聚着一堆人,正轮流上去跟一块牌牌合影
张爱玲童年居住过的地方到了
1922年-1928年,张爱玲在这里住了6年
现在这幢小洋楼被一对夫妇购置后,改造成了一间咖啡旗袍书屋,名字就叫爱玲故事
爱玲故事的斜对面,是赫赫有名的少帅府,法租界32号路张学良故居
张学良在天津居住的时间大约在1925年至1932年之间,这是张学良军政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年轻的全国陆海军副总司令,和为他私奔的红粉知己赵一荻,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近一个世纪过去,洋楼的主人早已作古,唯有时间如故居前的车水马龙,忙忙碌碌穿流不息
再往前走100多米,就是网红打卡点,瓷房子
瓷房子对面的人行道上站满了举着相机的人,有爱美的为了取个好景直接冲到车来车往的马路上匆匆摆个POSS招呼同伴定格此刻
这是一幢有百年历史的法式洋楼,曾是北洋政府外交家黄荣良的故居,2002年被天津盐商张家的后人斥资3000万买下并改造成一座瓷楼
据说中国所有官窑、民窑产出的陶瓷种类几乎都可以在这栋楼里看到,除此之外还用了几十吨的水晶石和玛瑙、上百个石狮子和历代石雕造像
屋脊的那条龙,龙身是China的字样
龙头上的红五角星,据说是房主把收藏了30年的明代宣德祭红瓷瓷瓶cei了,用碎瓷片拼贴出来的,以此表达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再往东走,海河穿城而过,在津湾广场拐了个婉转的S湾
一片原法租界的欧式建筑在摩天大楼的映衬下,有点妩媚
航拍图来自网络
沿着海河慢悠悠地逛,天津baibai悠闲地钓着鱼,鼎鼎大名的地标建筑世纪钟就在海河对岸
世纪钟是25年前天津为迎接新世纪铸造的
高40米,金属部分重达180吨
太阳在上,月亮在下,石英钟的表盘周围镶嵌了12星座青铜浮雕,厚重的锻铜底座上布满大小齿轮、链条和巨大的螺丝、铆钉
2000年1月1日零时,悦耳的钟声在天津火车站的站前广场、解放桥的桥头响起,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天津火车站,海河广场的中心地标,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解放桥原名万国桥,建于1927年,因为当时的天津有英、法、俄、美、德、日、意、奥、比等9国租界而得名
又因为位于法租界入口,由法租界工部局主持建造的,当时民间又叫它法国桥
1949年1月15日,解放军攻下大桥,天津解放,自此更名为解放桥
大桥分3孔,中孔为开户跨,合则走车,开则过船,万国桥下过大船曾是海河一景
路过天津之心
不远处是北安桥
北安桥前身是1939年日租界到意租界的一座木结构桥,叫“日本桥”,抗战胜利后改名为“胜利桥”,解放后改造并改名“北安桥”
2004年,借鉴法国巴黎亚历山大三世桥,北安桥完成顶升拓宽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铜质雕像伫立桥头,金灿灿富丽堂皇,护佑人间的和平、平安
桥中间,一条金龙从青铜压纹中探出头来,昂首长吟
桥下这位是传说中的水上漂么?
细看,原来有器具辅助,这个叫什么名字?看着有趣
走过北安桥,去对面的意大利风情区
桥上四位汉服少女,手持琵琶、笙、阮、箫,衣袂飘飘的神仙姐姐正忘我合奏
1902年,《天津意国租界章程合同》划定天津意租界771亩,意大利人在这块土地上清理海河淤泥、平洼填坑,构建排水系统,修建了100多座意大利风格的花园住宅,保存至今
从马可·波罗广场到但丁广场的自由道,是意风区的核心
和平女神手持橄榄枝站在马可·波罗广场中央高高的罗马柱上
但丁广场旁,老式的观光巴士仿佛从百年前缓缓驶来
走进天津记忆,遇见旧相识
曾经的意大利租界中住过不少二十世纪初的风云人物:梁启超、曹禺、曹锟、曾国藩家族、冯国璋、李叔同、黎元洪、、、
这里有“饮冰室”主人梁启超故居纪念馆
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作者李叔同故居纪念馆
有尼德兰式风格的袁氏豪宅
如果一处处进去细细地逛,估计也要一整天
北安桥北边是进步桥,进步桥北边是金汤桥,金汤桥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原来是座由13条木船连缀而成的浮梁舟桥,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才改建成钢梁铁桥
特地提到它,是因为1949年1月15日凌晨,解放天津的东北野战军东西两个突击团就是在金汤桥上胜利会师的
金汤桥桥头的解放天津会师纪念碑
金汤桥北边,就是心心念念的狮子林桥
狮子林桥是我国最早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悬臂技术的桥梁,网上抄的专业词汇,不懂啥意思,就是看着桥上1000多只神态各异的狮子雕像着实可爱
桥头的汉白玉狮子
栏杆立柱上的铸铁狮子和石垛上的高浮雕狮子
有的提起爪子专注地盘圆球,有的领着小狮子一边看风景一边遛娃
神情,姿态,各各不同
狮子林桥西头的斜对面,是天主教传入天津后建造的第一座教堂,望海楼教堂
心心念念狮子林桥却不是因为狮子,是因为,大爷
“生存一分钟,快乐60秒”,每天下午四、五点钟开始,就有天津baibai在狮子林桥畔跳水玩儿
据说以前是从桥上往下跳的,后来考虑到安全问题,被劝阻到桥下跳了
天津baibai跳水已经成了“5A景点”,尤其是这位“战斗机”大爷,网上随手就能搜到他的视频
瞧这乌泱泱的观众,大爷们跳水前还不忘跟观众击掌致意
一直记得周奇墨脱口秀里那句“listen to baibai”,天津人的幽默和热情,此刻具象化了
说到幽默,想起此行天津的主要目的,去相声茶馆泡一壶茶听一场相声
早早在网上订了票,这会儿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往桥西走,订的名流茶馆就在狮子林桥西的古文化街区里边
这一片儿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作津门故里
保留至今的明代的玉皇阁、元代的天后宫
耳熟能详的老字号泥人张、杨柳青、、、
泥娃娃们在柜台里玩得正开心
其实,很多年没听过相声了
不太能接受类似假装呸人一脸口水这样的逗笑方式,但似乎小时候是很喜欢的,应该是小朋友很喜欢,对着小娃娃做个鬼脸打个假喷嚏,小娃娃会笑得咯儿咯儿的
没想到,现场看相声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八仙桌上摆开瓜子花生西瓜,再倒上一杯热腾腾的茶
一段开场的快板打得脆生明快
这气氛就起来了
因为是暑假,茶馆里有不少父母带着孩子来的,当孩子嗄嗄的笑声响起,你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笑,于是,笑声一波一波地在场子里漾开来
在天津逛,有种在百年的时光里往来穿梭的错觉,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前,来回横跳,有点眩晕,有点恍惚
夜色渐浓,摩天轮矗立在三岔河口,当天津之眼亮起时,与众不同的天津又是另一种风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