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战略中枢雄关锁钥,北岳恒山所在地,恒峰耸峙,浑河环绕,山河雄峻,地形险要,为山西省的东北屏障。浑源,历史悠久山河壮丽,远在新石器时代浑源故地即有人居住,繁衍生息,战国始置崞县属赵国。4000多年前舜帝北巡,见恒山奇峰耸立,山势巍峨,遂封为北岳。始建于北魏后期的悬空寺,被誉为“天下巨观”。汤头温泉,早在东汉时已被发现利用,北魏时期的“皇帝行宫”,《水经注》记载:“温若汤,能愈百病,故世谓温泉”,誉称“北方第一泉”。浑源,陶瓷制品久负盛名,始于北魏中期。隋唐时,浑源白瓷被誉为“北白”,与“南青”齐名。清朝道光年间,浑源砂器被封为“朝廷贡品”。浑源,恒山烧酒誉满华夏,明代历史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游览恒山时赞誉恒山白酒:“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小蛇得味成龙”。清末民初,“喝烧酒浑源州”的民谚誉满华夏。浑源,恒山黄芪地标产地,早在1500多年的北魏时期,即有入中药剂而上恒山采刨的记载,清末民初,恒山黄芪入祁州(今河北安国县)药都,视为奇货。浑源,传统工业兴盛发达,清末民初“七十二行”样样俱全,素有“南有晋城,北有浑源”美誉。浑源,龙山文化浸润古城,境内有李峪彩陶文化遗址和青铜器文化遗址。


浑源县历史沿革
尧帝时,属冀州。
舜帝时,分冀东恒山地域为并州。
夏禹时,又合并为冀州。
商汤时,封为代子国,仍属冀州。
周朝时,又为并州,以恒山为镇。
春秋时代,属代国。
战国时,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始置崞县,属赵国。
秦朝时,旧崞县境内置有二县:一是在境内的西北面置崞县,属雁门郡;另一是在境内的东南面置平舒县,属代郡。
西汉时,复称崞县,平舒县废,属恒山郡。后避文帝讳,恒山郡改为常山郡,县随属。新朝王莽时,改崞县为崞张县,属常山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崞张县废。后又设置。东汉末又废。
三国曹魏时,又立崞县,属魏国。
西晋时,永嘉四年(310)崞县属代王。北魏登国二年(387)改崞县为崞山县。天兴元年(398)年改崞山县为石城县,属神武郡,为京畿内地。太和五年(481)石城县改为恒州,属繁峙郡。
东魏时,恒州改为廓州。
北齐时,廓州改为北显州。
隋时,开皇元年(581)北显州改为平寇县。大业元年(605)平寇县改为崞县,属雁门郡。唐时,县境始名浑源县,以浑河源头而得名,属应州。
五代时,后唐天成年间(926)迁筑县治今城,遂改浑源县为浑元县,属应州。
辽时,936年随幽云十六州归辽,属西京道大同府应州。是时,浑元县复为浑源县。
金时,贞祐二年(1214)浑源县升为浑源州。元初改浑源州为浑源县。蒙古至元二年(1265)复改县为州。至元四年改浑源州为恒阴县。1271年,改恒阴县为浑源州,属大同府。
明时,浑源州属山西布政司大同府。
清时,袭明制,浑源州属不变。
中华民国(以下简称民国)元年(1912),浑源州改为浑源县,属山西省雁平道。民国二年,改雁平道为北路道,县属北路道。民国三年,改北路道为雁门道,县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省下裁道,县直属山西省。
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进犯雁门一带,浑源亦沦为战地。同年10月,山西划分7个行政区,浑源县属山西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9 年秋,浑源县属晋察冀边区政府察南雁北办事处。
1940年春,浑源县属晋察冀边区政府第二专员公署。
1944年冬,浑源县属冀晋五专署。
1945年9月,浑源县属冀晋一专署。
1947年,浑源县属察哈尔省北岳一专署。(1947年5月,冀晋行署决定将城关区公所改为浑源市(县级)政府,市政府驻县城内,下辖16个街;11月改为县佐级,受县政府领导。
1949年4月,浑源市改为城关区。)
1949年10月,浑源县属察哈尔省雁北专署。
1952年11月,雁北专署划归山西省,县随。
1956年,浑源县属山西省晋北专署。
1958年11月23日至1959年7月14日,浑源县与广灵县合并为浑源县,属山西省晋北专署。
1959年7月15日,浑源县与广灵县分治,属山西省晋北专署。
1961年,浑源县属山西省雁北地区专署。
1967年,浑源县属雁北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至1993年7月10日,浑源县属山西省雁北地区行政公署。
1993年7月11日始,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为大同市,县随属大同市人民政府至今。(来源:史志浑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