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看演出,本质上离不开两种期待:一是放松身心、图个开心,二是开阔眼界、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气息。
在当前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依托历史文化进行叙事与场景搭建,其实面临较大挑战。以《一科举·千年魁榜》为例,多数游客或许知晓欧阳修、苏轼,主要因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其诗文书赋,因而对他们有基本认知。但嘉祐二年这场被誉为“千年第一榜”的科举考试,其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游客了解程度可能有限。更不必说该科状元章衡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而言仍显陌生。即便呈现张载写下“横渠四句”的经典场景,其感染力恐怕仍难与轻松娱乐型演出相比。
如果你因为这场演出,第一次记住了章衡这个名字,那么这趟旅行就多了一层“读万卷书”的意义;如果你在看到他的那一刻,还能想起他背后的历史片段,那更算得上真正的“知行合一”。
因此,对于景区选择以文化内涵为创作核心,在当下偏重娱乐化的市场环境中,应该是值得鼓励的。一个成熟的景区往往不会仅依靠单一类型的演出,而会更倾向于布局互动性、娱乐性与文化性并重的多元内容体系。
如果能在现场做一些简单的设计,比如一张巨幅进士榜,几个可爱的人物立偶,既点题,又适合打卡、传播,那么厚重的历史,或许也就变得亲切多了。
我们得承认,大多数游客出来玩,还是以轻松愉悦为首要目的。文化内容若缺乏生动的转译和创新,的确难引起兴趣。但也正因为难,才更显可贵。
任何时代,大众的兴趣天平总是自然倾向那些更具故事性、更富情感共鸣的“热IP”。苏轼便是这样的存在,他的诗词、他的洒脱、甚至他的美食人设,都极易传播和接纳。而章衡,虽贵为状元、名震千年科榜,却因缺乏“好玩”的叙事,始终处于认知的冷席。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今人轻浮,而是人性使然:我们总是先被鲜活的故事打动,而后才愿走近深沉的历史。
正因如此,像《一科举·千年魁榜》这样愿意搭建桥梁、把“冷历史”温柔推到台前的尝试,才更显珍贵。它没有否定娱乐的价值,却悄悄在笑声与灯光之间,为章衡、为那一榜群星悄悄点亮一盏灯,哪怕光芒微弱,却依然是一种庄严的文化致敬。而这,或许正是当下文旅融合中最不容易、却也最值得走下去的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