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炽热即将离去,朝暮间开始有一丝凉意。
这个八月,我在上海停留了72H。
人生不需要意义,只需要刻画。
从old money 到new money
在上海的72小时,我频繁的听到“西岸”这个地名。
查了查,位置在上海南站附近的浦江边上。
原为龙华机场、北票码头等工业遗址,2010年后通过保留铁轨、煤漏斗等工业遗存,将厂房改造为美术馆。
现在的西岸不仅有工业遗存,也吸引了超多头部企业入驻,比如阿里巴巴、芒果TV、腾讯、麦当劳。
工作日的傍晚,龙腾大道分开了班味儿和松弛。
霓虹闪烁,店铺的灯光照亮了江边走廊。或情侣或同事或朋友,在夜色中觥筹交错。
沿江边往北走,路过西岸大剧院、西岸梦中心西岸艺术中心,这个 “亚洲最大的艺术区”的面貌逐渐清晰。
几公里的散步路径,离卢浦大桥越来越近,一路上遇到跑步的、遛狗的、玩滑板的本地人。离市中心如此遥远的江边,也是普通人的“附近”。
陆家嘴三件套一会出现在右前方,一会出现在左前方。
走惯了北京正南正北大路的我,对上海的“弯路”有了直观的认识。
巴黎人说:“右岸用钱,左岸用脑。”
上海人则说:“外滩是历史的,西岸是未来的。”
人在西岸,辉煌的外滩遥不可及,但上海从old money到new money的演变近在咫尺。
都市人在海里游得累了,很需要一个岸去靠靠。
上海的西岸是有意识地以左岸“文化艺术聚集地”的核心精神为蓝本,并将其转化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速度和上海城市气质的形态:更宏大、更聚焦、更国际化、更具规划性。
如果说巴黎左岸是一位在咖啡馆里沉思、辩论了百年的睿智老者,充满了故事和松弛感;那么上海西岸就是一位在美术馆开幕酒会上侃侃而谈的精英新贵,充满野心和活力。
塞纳左岸与浦江西岸,在精神文化方向上是隔空对话的“同道中人”,但又是各自时代与城市造就的独特个体。
从上海博物馆到徐汇书院,文化向的消费主义
上海的72H,我挤出5个小时,给了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
赶上了埃及大展最后一周不打烊,也挤进了疯狂的暑期人流。
大咖说的老师已经疲惫不堪,但打起精神给我们讲解了2.5小时。
老馆的大部分展品和馆藏陆续迁移到浦东新馆,除了一层埃及展,上面三层的展厅是半关闭状态。
上博老馆的布局在成立之初应该是当时国内博物馆典范形式,只是到了今天,国内博物馆越建越多越来越大,这里就显得小了。
在博物馆的五个小时,我个人花费370元+,馆内各种付费服务让人眼花缭乱。
讲解就有人工、虚拟人、导览器若干种。
出口的文创店面积大,1200多个品类,涵盖了埃及展中的边边角角。
文化场所消费便利,人民能赚会花,还得是上海。
2025年8月,上海博物馆埃及展以7.6亿元总营收、350亿元城市消费拉动、277万观众参与等数据,这赫然的成绩,带动上博成为全球博物馆收费特展的标杆。
从人民广场坐1号线5站到徐家汇,3号口出来,是徐家汇天主堂。
隔壁是徐家汇书院,也是徐家汇图书馆的所在地。
外观由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内部由俞挺团队操刀。
“ZIKAWEI”是上海方言的拼音,算是海派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
地上三层地下二层,书架、座位、饮品、文创各有分区,但也有融合。
二层有个延伸在外面的走廊,几排台阶做成了休闲区域。
窗外是高大的梧桐树、天主堂与现代的商务建筑,回身就可以投入图书的海洋。
在地下一层的礼品区,我见到了所有有趣又精致的上海文创,向下扎根本土文化,向上满足消费主义,两者的结合,显然可以给上海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
在上海吃洋果子
上海给人洋气的感觉,与海派文化的独特基因密不可分。
文化的一个表现出口,就是饮食。
红宝石奶油小方
爱吃鬼是扎堆的,出发前随便问了一句,上海的小吃甜品推荐,很多朋友发来信息:红宝石奶油小方!
“红宝石”,确切地说,是“中英合作红宝石食品”,由英籍华侨过秉忠先生在八十年代回到上海创办。虽然品牌的历史不是很长,但给几代人的回忆增了不少色彩。
奶油小方外表很是朴素,小小一块方蛋糕,抹上一层雪白的奶油,中间落一朵奶油花,再点缀半颗红樱桃。
但是这样的造型,在80年代初的橱窗里可谓横空出世的国货精品。
奶油小方的价格也是感人,在如今网红蛋糕店动辄几十的价位上,2块奶油小方标价19元。
而上海土著悠悠的一句:我印象中的奶油小方还停留在4元一块的年代,让我狠狠羡慕了一下他的童年。
手拎两块蛋糕赴约,吃过一轮酒菜后,奶油小方仍旧诱人。
蛋体不算细腻,是那种老工艺制作出的口感;奶油口味清淡,红色的糖渍樱桃才是最强的甜味来源。
精致的上海朋友们总是让我惊讶,普遍很少有身材焦虑的情况,傍晚八点,共同吃掉一块奶油小方,我们默默认可:这驰名40年的红宝石,性价比很高!
凯司令白脱栗子
上海本地朋友也强推凯司令的白脱栗子,对其的赞誉比红宝石还甚。
凯司令的历史比红宝石久远许多,还出现在《色戒》《繁花》等作品中。
店铺很多,杨闸路上就有2-3家。回京前挑了几个有名的单品,店内阿姨的服务贴心又细腻,一再提醒我东西要放冰箱,不然会化掉。
冰柜里的点心有的打了折,一问才知道,因为产品临期所以降价。海派西点高端的定位,完全不会让这个品牌有价格包袱。
在火车上小心打开栗子奶油蛋糕的包装,精致的外观犹如淮海路上海女孩的妆容。
餐勺挖下去,糕体很有质感,让我联想到法式栗子蒙布朗和日式栗子塔。“白脱”是上海话对英文“butter”(黄油)的音译,吃过奶油露出了中间细腻的栗子馅儿。但到最后,还是有些过甜了。
口中的奶油味道久久不散去。
好吃,爱吃,想配着黑咖啡再吃。
聚餐的小确幸
上海市区,最让人欢喜的,是弯弯折折种满梧桐树的道路。这里与西岸、外滩、陆家嘴,组成了我对上海城市色彩的认知。
我喜欢在梧桐路上行走,那些1920年代建造的洋房,像被岁月打磨的琥珀,红砖墙上投下宽大的梧桐叶斑驳的暗影。
这些街巷是有生命力的,转角咖啡馆的玻璃橱窗永远氤氲着暖意;晨光中老克勒提着公文包与遛鸟人擦肩;闻着面包房飘出的黄油香,我咀嚼刚出炉的粢饭团,看跑步结束的女人微笑着回复着手机。
这里的一切带着降噪系统,即使是37度的夏天,也让我爱不释手。
与上海朋友们的聚餐,往往选在门前有梧桐树的小餐厅。
梧桐树有海派的调调,但梧桐树下的餐厅,也不全是精致派。
不乏消费合理,环境狭小,充满诚意的小馆子。
沪燚海鲜大排档.本帮江浙菜
地址:静安区西康路379号
人均消费:132元
8月初,东海开渔,上海朋友们跃跃欲试,推荐吃海鲜。
明档海鲜池里螃蟹、基围虾、贝壳都很鲜活,老板娘操着沪普口音招呼带小孩的客人:“给你抓一条小鱼玩玩”。
小包间刚刚好容下九人,花螺、基围虾、鱿鱼、花蛤炖蛋、葱姜膏蟹依次上场。
照顾我这个外地人,又点了本地常吃的椒盐排骨、刀板香卤豆腐、竹林水晶鸡。
人生不是第一次吃花蛤炖蛋,但是第一次吃出了迷人的咸味。原来之前的那些,花蛤只是炖蛋的装饰罢了。
上海的鸡肉不是第一次给我清甜滑嫩的印象,许多年前振鼎鸡的鲜味已经在记忆中模糊,但眼前的竹林鸡真的是鲜美且便宜。
最后端上的海鸭蛋蛋白半透明,微微热的蛋黄不腥不腻。
最后的主食,用红糖年糕来结束。
虽非连锁品牌,但胜在食材新鲜,人均百元就能实现海鲜与江浙菜自由。
炳仙海记
地址:徐汇区乌鲁木齐中路354号
人均消费:155元
魔都宁波小海鲜扛把子,梧桐树下的烟火气食堂。
一楼最好的位置依旧给了海鲜水缸,走上陡峭的楼梯,进入二楼包厢,临窗可见街景。
宁波十八斩、泥螺蟹糊猫眼螺三拼、白灼小管、油浸蚕豆、海肠捞饭、虾干炒花生芽,用黑芝麻猪油年糕来收尾。
结合了时鲜和本帮特色的宴席,每每想起来都会笑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