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羲皇故里
天水
一、古城晨光
天水的清晨带着西北特有的清冽,空气中氤氲着青草与古木的气息。从火车站踏出,我随着导游的脚步前往伏羲城——这座因伏羲庙而得名的天水西关古城区,如一本展开的史册,等待着我的阅读。
生活在这里的节拍缓慢而从容。古树下,晨练的老人举手投足间透着太极的韵味;青石街旁,跳蒙古舞的红裙女子们悠然自得,为这西北小城平添几分柔美。仿古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列两侧,远处的琉璃瓦檐角在初升的朝阳中闪烁着温润的光芒。
手中的相机记录着这份宁静,但那些无法入镜的感受——空气的味道、光影的温度、时间的质感——却需要心灵去细细体味。
二、牌坊下的震撼
三座牌坊如品字排列,静静矗立在伏羲庙前。中央牌坊上,“开天明道”四个大字如山岳般凝重,每一笔都承载着历史的厚度。这是清乾隆年间湟中观察使杨应琚的手迹,笔力遒劲中透着飘逸,仿佛要将天地玄机一笔道破。
开天,为开辟鸿蒙混沌;明道,为阐释万物法则。
东西两座牌坊上“继天立极”与“开物成务”,如左右护法,庄严地守护着这座华夏第一庙。相传古时文官至此需下轿,武官到此要下马,以示对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无上敬意。
站在牌坊下仰望,我终于懂得什么叫做“文字的力量”——不是雷鸣般的震撼,而是如山般的肃穆,让人在无声中感受敬畏。
三、与文明始祖的时空对话
踏进伏羲庙的瞬间,时光似被琥珀凝固。
“太昊宫”三字悬于明间之上,蓝底金字显得雍容华贵。正中的“与天地准”巨匾尤为引人注目,这是明代天水籍学者胡缵宗的墨宝。此语出自《周易·系辞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何谓“与天地准”?便是伏羲所创八卦,其理与天地运行的自然法则丝丝相扣,能够涵盖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此时此刻,我更愿理解为:真正的智慧,当与大自然保持同样的呼吸节拍。
檐柱上那副黑底沥金的楹联格外醒目:“立极同天德合乾坤百王仪则,开物成务道传今古万世文宗。”字字珠玑,句句都在诉说着伏羲的不朽功业。
四、古柏参天的奥秘
步入中院,眼前豁然开朗。数十株古柏直刺苍穹,虬枝盘结,苍翠挺拔。这些古树蕴藏着一个神奇的密码——它们是按六十四卦方位精心排列的。原本六十四株,对应伏羲六十四卦之数,如今存活三十七株,历经数百年风霜雪雨,依然浓荫如盖。
这是活着的历史啊。
最引人注目的是先天殿前那株千年古柏。它的主干从根部一分为二:东枝条早已枯死,如枯骨般苍白;西枝条却斜倚殿檐,每逢春夏依然郁郁葱葱。这一幅画面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生与死的并置,枯萎与繁茂的对比,直立与倾斜的张力。树干上深浅不一的纹理,恰似时间的刻度,默默记录着历史变迁的密码。
在天水人心中,这些古柏是有灵性的。它们见证了朝代更替,见证了文人墨客的吟咏,见证了香客信众的虔诚膜拜。在这些古树的年轮里,书写着中华文明的兴衰荣辱。
五、先天殿里的顿悟
先天殿因伏羲创立先天八卦而得名,雄踞于宽敞的月台之上,气势恢宏。
拾级而上,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先天殿”的红底金字巨匾集米芾所书,字如风樯阵马,既沉着又痛快。下檐明间悬挂的“一画开天”匾额集赵孟頫书法,雍容典雅中透着仙逸之气。
一画开天!四个字道尽了伏羲的惊世伟业。
推门而入,大殿内的庄严肃穆几乎令人屏息。正中神龛里供奉着高达三米的伏羲彩绘圣像:身披桑叶,手托八卦,神态威武中带着慈祥。那是青壮年部落首领的形象,粗犷而朴实,给人一种“既相托,敢委性命”的踏实感。
上午时分,阳光从东南角斜射而入,恰好照亮伏羲圣像的面庞。古代工匠凭着天然的美学直觉,巧妙地让神像在特定时刻呈现最为庄严神圣的容颜——这样的设计智慧,不能不让人叹服。
抬头望向殿顶,天花板上分格绘制着伏羲八卦、河图洛书以及六十四卦方位图。这些明代彩绘历经五百余年依然色彩斑斓,保存完好。
凝视着这些神秘的图案,我渐渐理解了“天人合一”的真谛。这并非迷信玄虚,而是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深刻认知,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
六、河图洛书的哲学思辨
殿内陈列着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图案复制品。以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为基础,白点代表奇数,黑点代表偶数,构成的图式便是河图——这是最早也是最原始的太极图形。
古老的数学密码啊!
一与六共居北方,属水;二与七同处南方,属火;三与八并立东方,属木;四与九相伴西方,属金;五与十相守中央,属土。这种配置蕴含着极为深邃的哲学思想——五行相生相克,阴阳互相转化。
关于伏羲的记载,史书与传说常常混杂难辨。《史记》等正史对伏羲着墨不多,更多是后世的演绎和想象。但这并不妨碍伏羲作为文化符号的重要意义——他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身起源的美好想象,代表着对秩序与智慧的永恒追求。
七、太极殿里的深思
依循“前朝后寝”的传统布局,后院便是太极殿,又称寝殿或寝宫。殿内明间的神龛里同样塑有伏羲圣像,造型与先天殿相似而规模略小。伏羲身着黄裳,双手托举八卦,神情专注,仿佛在向朝拜者娓娓讲述八卦的玄妙哲理。
太极殿明间檐下,悬挂着书法大家沙孟海先生九十高龄时的墨宝“太极殿”匾。笔法苍劲浑厚,气势磅礴,尽显大家风范。
何谓太极?即是宇宙万物之本原,既是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又是阴阳对立统一的根本所在。
窗棂上的团龙木雕尤其精美绝伦。蛟龙身躯呈S形盘旋,这个S形并非单纯装饰,而是太极图的具象表达——阴阳相抱,对立统一。四角点缀蝙蝠纹样,寓意“四季来福”。
在太极殿里静静端坐良久,我思索着伏羲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他不仅仅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更是中华文明真正的奠基者,是引领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伟大先驱。
八、匾额楹联中的文化密码
伏羲庙内的匾额楹联数不胜数,每一块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副都蕴藏着历史的沧桑韵味。
“文明肇启”——清代州牧王赐均的手笔,绿底金字,用笔雄浑有力。区区四字,却高度概括了伏羲的历史功德,是对这位人文始祖巨大贡献的由衷赞颂。从书法艺术角度观之,这块匾额的色彩搭配堪称经典:绿色为底,金字浮现,在阳光照射下产生强烈而和谐的视觉冲击。
“网罟佃猎,促使人文演进;系辞爻象,蕴藏宇宙精华”——这副楹联以工整的对仗,生动描述了伏羲的伟大创举。
每一个汉字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每一笔都承载着文明的厚重分量。
这些匾额的作者涵盖了从明清时期的地方官员到近现代知名书法家,它们本身就构成了一部微型的文化发展史。值得玩味的是,这些题词用词都相当谨慎,多采用“传说”、“相传”等表述,体现出古代文人对历史真实性的理性认知。
九、龙图腾的民族记忆
关于龙图腾的形成,学界众说纷纭。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伏羲部族最初以蛇为图腾,在不断征服融合其他部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蛇身为基础、融合多种动物特征的龙形象。《补史记·三皇本纪》记载,伏羲“蛇身人首”“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龙图腾的最终确立,恰恰体现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统一这一历史进程在古老图腾崇拜中的典型写照。自此之后,全世界的华夏儿女都因身为“龙的传人”而深感自豪。
站在太极殿的团龙木雕前,我默想着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无论其历史真实性如何,它都深深承载着一个民族对自身起源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
十、香火缭绕中的感悟
时至今日,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前来伏羲庙进香祈福的天水人络绎不绝。我见那些虔诚的信众点燃心香,轻手轻脚地步入先天殿朝拜。他们俯首祈愿,抬头时正好磬声悠扬响起,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天人合一”仪式。
我也在伏羲圣像前深深一拜,是源于内心的敬仰——敬仰这位引领人类走出蒙昧、迈向文明的伟大先祖。
我感受到了血脉的传承,体会到了文化的根脉所在。
香烟袅袅升腾,阳光透过烟雾形成无数梦幻般的光斑,如诗如画,仿佛是虔诚心灵的视觉化表达。我没有拍摄具体的香客面孔,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手的动作、香火的光影、虔诚的身姿。
十一、见易亭里的思考
穿过重重院落,来到后花园的“见易亭”。这里完美体现了宫廷式建筑“前有宫,次有寝,后有园”的经典格局。小亭坐落在绿茵如毯的草坪上,柱上悬挂着“德合天地,恩泽神州”的楹联。
何谓“见易”?即是洞见《易经》真谛,参透阴阳变化规律之意。
“羲皇故里”石碑安静地矗立在亭中央,与园内的碧草修竹、绿瓦红墙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我在亭中小憩,环视眼前的一切,恍然大悟为何天水被誉为“羲皇故里”——这里不仅是伏羲的诞生之地,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图法则在此得到了完美诠释:亭台楼阁、花草竹石巧妙组合,形成天然的框景,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是一幅绝美的图画。
十二、现代语境下的反思
走出伏羲庙,回首凝望这座掩映在古柏中的建筑群,我不禁思考起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伏羲文化的价值并不完全在于其历史真实性,而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对智慧的崇尚,对和谐的追求,对创新精神的赞美。
在现代化的滚滚洪流中,这座古庙如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它时时提醒我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何处,不能忘记祖先的恩德。
伏羲文化不仅是天水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
每年的公祭伏羲大典将这种文化认同推向高潮。自1988年恢复举办以来,这一盛典的规格不断提升,参与者遍及海内外华人。无论人们是否完全相信伏羲的具体传说,这种庄严的祭祀仪式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十三、文字与影像的双重记录
夕阳西下时,松柏掩映中的琉璃瓦顶闪烁着金辉,飞檐翘角在斜晖中显得格外优美。耳边偶尔飘来几声古朴的秦腔,悠扬婉转,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仿佛穿越到了远古时代,亲眼目睹伏羲画卦的历史时刻。
翻看相机中的照片,每一张都在诉说当时的感动,但我发现,最深层的感动往往是镜头无法完全捕捉的——那青草的清香,古木的触感,时间仿佛停滞的奇妙错觉,还有与八千年前智者跨越时空对话的神奇体验。
从技术层面,我记录下了建筑、古树、文物、光影;从情感层面,我记录下了敬畏、震撼、思考、对话。每一次快门的按下都是一次文化的记录,每一段文字的书写都是一次心灵的真诚剖白。
正因如此,我需要文字来补充摄影的不足,用另一种艺术语言来完整表达内心的感受。镜头定格稍纵即逝的瞬间,文学延展生生不息的永恒;摄影记录眼睛看得见的外在世界,文字表达心灵感受到的内在世界。
摄影手记:今日镜头记录了千年古柏的沧桑风骨、红墙黛瓦的庄严气象、匾额楹联的文化底蕴、香火缭绕的虔诚氛围。每一张照片都是与先祖的心灵对话,每一次快门都是与文明的神圣约定。但更多微妙的感受,还需文字来承载,需要心灵来细细体味。
下篇预告:告别羲皇故里,我将踏上前往陇南官鹅沟的旅程。那里的绝美自然风光,将为这次甘南之行增添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色彩……
来源:北京号
作者:梁慧芳-墨渊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