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坪的相遇,是前几年南召马市坪深山里一场意外的惊喜。自那以后,每逢盛夏,城市里三十多度的热浪裹着空调的冷硬风袭来时,我总会想起这座藏在山间的避暑地。
这次再赴转角石村大坪,心事比往年多了一层——前些日子因胆囊炎住了院,身子骨还虚着,医嘱忌酒忌荤腥,寻一处清净地养息,再没有比大坪更合适的了。
大坪的好,是浸在骨子里的。1400米的半山腰,把暑气拦在了山外,盛夏也总裹着二十多度的清凉,空气里满是水汽,湿度恰好润得人舒服,负氧离子吸进肺里,连呼吸都成了享受。山是青的,水是绿的,只是路难走,一段废弃的山道断了便捷,手机信号也常常躲进云里,本地人多搬去了县城,外地人更是罕至,有时半天也见不到一辆车经过。
可偏偏是这份“偏”,酿出了难得的静。这样凉爽、好看又清静的地方,不就是世人总念着的桃花源么?
能在大坪安心住下,更因这里的人。乡亲们的热情是热乎的,纯朴是透亮的。每天清晨刚起身,温热的饭菜就端到了跟前,日日不重样。说是粗茶淡饭,却满是山里的馈赠——山野菜、土鸡蛋,每一口都是城市里寻不到的鲜。
在大坪从不会觉得闷。晨起看山,雾还绕在山腰,像给青山系了条白丝带;午后趟水,溪水凉丝丝地漫过脚踝,把暑气都冲跑了;傍晚钻进密林,辨一辨陌生的草木,童年时那份对自然的好奇,竟又悄悄回来了。
最让我欢喜的,是在乡亲们习以为常的地方,寻到了新鲜的故事。一棵六百年的核桃树,枝桠间都缠着岁月;一块像极了台湾岛的小石包,静静卧在草丛里;还有那些奇形怪状的巨石,在镜头里都成了有话说的景致。
要多谢河南千人大合影的老刘,每天他都开车带我往深山里去,找养蜂人、割漆人、采药人。和他们聊天,总忍不住心生敬意——他们身上有城里少有的纯粹,笑是真的,话是实的,连眼神都透着阳光,这大抵就是人们常说的真善美吧。
我曾问他们,怎么不建个民宿,让更多人来看看大坪?他们总笑着摇头:“住了一辈子,没觉得有啥稀奇。”我便跟他们打趣:“这青山绿水,是老天爷花了几万亿造的绿色IP;这夏天的清凉,是上苍搬来亿万台空调才有的,不借着发展避暑产业,多可惜呀!”他们听了,眼睛转了转,嘴里念叨着:“嗨,你这么一说,还真在理!”
近来乡亲们总上山挖猪苓,那是藏在地下的宝贝菌子,不发芽不露头,找起来全凭经验,可一斤能卖几十块,运气好时一天能挣上千。我突发奇想:“不如找只狗,挖着猪苓就让它嗅一嗅,再奖励块肉,久了说不定能训出只‘寻苓狗’!”这话逗得乡亲们哈哈大笑,都说我异想天开。
在大坪的日子,我倒比在家时还忙。拍新闻、发视频,帮乡亲们带货成了日常,前阵子写的土山蜂报道,已经引着不少人来订货了。
心里渐渐有了个念想:要是能在大坪租一间闲置的老宅子,改成自己的小民宿就好了。往后每年夏天,都像候鸟似的飞来,让浮躁的心静下来,给超负荷的身子松松劲。等心沉下来了,还能在这儿写写东西,圆一个著书立说的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