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县位于川西平原西南边缘,属川西平原与川西丘陵接壤的过渡带。北接眉山,南靠乐山,西与夹江接壤,东与井研连界。紧密衔接眉山、乐山两市,是眉山市南向重要门户。青神县属于成德眉资同城化核心区,也处于成都都市圈副中心南部区域,是连接川南的独特区域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青神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中岩寺、德云寺、汉墓群以“古”扬名;平羌三峡以“秀”著称;国际竹艺城以“特”叫绝。青神是第一代蜀王蚕丛故里,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岷江古航道小峨眉、苏轼第二故乡、中国椪柑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开辟于东晋,建于唐兴于宋的古中岩寺位于城南9公里处的岷江东岸,为著名佛教圣地,青峰冥壑、流泉响石,号称“川南第一山”。#四川#
青神拥有竹编、东坡、蚕丛、红色、佛教五大特色文化,以岷江旅游经济带为统揽,走“竹旅、文旅、农旅”融合发展之路。2023年,全县有国家AAAA级景区国际竹艺城、江湾神木园,国家AAA级景区汉阳湖景区、中岩文物风景名胜区、柑林橘海景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岩摩崖造像、瑞峰崖墓群;特色旅游景区景点汉阳古镇、红色西山、唤鱼公园(苏母祠)、竹里稻香、平羌小三峡等。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项、省级竹林小镇2个、省级森林小镇3个。青神特色竹编小镇被评为四川省首批特色小镇,兰沟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天府旅游名村,中岩村、汉阳场社区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青神竹编被评为首批天府旅游名品。2023年青神举办中国桨板公开赛暨中国桨板球公开赛,开展端午“百舟”竟渡,每年举办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嘉宾参加。
历史沿革
据《尚书·禹贡》记载,青神县夏朝(前21世纪一前16世纪)时属梁州之域,商、周时属古蜀领地。秦(前221年一前206年)属蜀郡地,西汉初属南安县,隶蜀郡。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45年)隶犍为郡。自此历东汉、蜀汉、两晋、宋、齐一直未更改。梁武帝普通中(524年)置齐通郡及青州,以州统郡,领县一。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青州为眉州。恭帝元年(554年)于南安县置青城郡及青衣县,取名于“蚕丛氏青衣劝民农桑”的意思。都、县治均在思蒙河水口的百花镇,隶眉州。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改青城郡为青神郡,青衣县为青神县,即青衣蚕丛氏之神也。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县属嘉州。大业二年(606年)县属眉州,大业八年(612年)罢州,属眉山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属嘉州键为郡。武德二年(619年)属眉州。武德八年(625年)县治移治今址。五代、两宋、元朝仍隶眉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并入嘉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青神县,隶眉州。清康熙六年(1667年)并入眉州。雍正八年(1730年)置青神县,属眉州。1912年,废州称道,青神县隶四川省上南建昌道,1935年青神县直隶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区,1950年成立县人民政府,属川西行政公署眉山专区。1953年属四川省乐山专区。1958年撤县,改为眉山县青神区。1962年复置青神县,属乐山专区。1985年属乐山市人民政府管辖。
1997年8月,眉山从乐山市分出,2000年7月,撤销眉山地区设立眉山市,青神亦随之隶属眉山市至今。另设眉山地区,青神隶属眉山地区。
行政区划
明代,青神分为4乡:月台、归德、长泉、崇仁。清代,育神于康熙六年(1667)省并入眉州,编为一甲。雍正六年(1728)复县,次年(1729)清丈田亩,州牧马世煓奏改祥麟、瑞芝、三峰、蚕丛4个乡。
青神设区,始于民国17年(1928)。县的行政体制定为县、区、村里(农村为村,市镇为里)、闻四级。县以下按城区及东、南、西、北共设5个区公所。民国18年(1929)改村里为乡镇,全县共19个乡。城区,辖8个乡,即东街、南街、西街、北街、东附城、南附城、西附城、北附城;东区,辖2个乡,即复兴、青龙;南区,辖3个乡,即汉阳、瑞峰、土主;西区,辖3个乡,即龙凤、梧凤、桂花;北区,辖3个乡,即黑龙、莲花、观音。
民国24年(1935),新编保甲,废除阊邻,同时对原有区乡进行调整成立联保办公处。全县设3个区、19个联保乡镇。第一区(设城厢镇),辖6个联保乡镇:城厢镇、东附城、南附城、西附城、北附城、龙凤;第二区(设复兴),辖6个联保乡:复兴、青龙、黑龙、高台、莲花、观音;第三区(设汉阳),辖7个联保乡:汉阳、罗波、瑞峰、梧凤、土主、桂花、新路口。
民国26年(1937),改区公所为区署,合并联保。全县仍设3个区,联保乡镇由19个合并为10个。
28年(1939),再次调整,联保乡镇又由10个增加为19个。28年(1939),再次调整,乡镇数量又由10个增为19个,直至青神解放。计有城厢镇、东附乡、南附乡、西龙乡、北附乡、黑龙乡、莲花乡、观金乡、桂花乡、土主乡、梧风乡、、瑞峰乡、罗波乡、汉阳乡、瓮家乡、白果乡、复兴乡、青龙乡、高台乡。总计下辖176保,1700甲,24752户,121747人。
民国29年(1940),实行新县制,撤区署,改乡镇联保为乡镇公所。当年撤销一、二区;第二年(1941)又撤第三区,唯保有19个乡镇。至此,全县在民国时期再无区级建制,直至解放。
建国以后,乡镇又经过多次调整。建国以后,县以下建制改为区、乡、村、组,全县设3个区,于1950年6月成立了3区公所(后改区人民政府)。11月成立各乡、镇人民政府。同时废除保甲,设立村组。第-区(城厢)辖7个乡镇:城厢镇、南附乡、西龙乡、北附乡、黑龙乡、莲花乡、观金乡;第二区(汉阳)辖6个乡:汉阳乡、罗波乡、瑞峰乡、梧凤乡、土主乡、桂花乡;第三区(白果)辖6个乡:白果乡、瓮家乡、东附乡、复兴乡、青龙乡、高台乡。
1953年6月,井研县团结乡划归青神,更名天池乡入于三区;是年8月,又从本县划出桂花乡七村、罗波乡六、八、十村和瑞峰乡五村,新设建设乡,入第二区,全县共成3区21乡镇。1953年6月,井研县团结乡划归青神更名天池乡;同年8月又新置建设乡,全县共成21乡镇。
1955年,县和乡镇人民政府改为同级人民委员会。同时改区人民政府为县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构——区公所。是年4月,撤销第三区公所,将所辖天池乡划归二区,其余划归一区。第二年又撤销一、二区公所,由县直接统辖乡镇。
1956年秋冬,与撤区同时,农村开展并社并乡活动,将一部分乡镇进行合并。全县除城厢、南附、梧凤、土主、桂花、莲花、黑龙、高台等8乡镇未动外,先后将天池乡省并入瑞峰乡,罗波乡省并入汉阳乡,观金乡省并入西龙乡,东附乡省并入北附乡,瓮家乡省并入白果乡,复兴乡省并入青龙乡。撒销1953年新建的建设乡,将所辖村社按原来隶属关系退回有关各乡。全县共1镇、13乡,辖403个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起,青神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于10月1日实现全县“公社化”,除城厢镇以外,农村各乡一律改建为人民公社。同时将黑龙乡并入北附乡,合成东风公社;西龙乡改称三山公社;白果乡改称红星公社;南附乡改称南城公社;其余乡镇则保留原来名称而将“乡镇”改作公社。是年底,有1镇(城厢镇)、12个农村人民公社。
1959年3月,青神被省并入眉山县,成为1个区。同时将梧凤、土主两个公社划归夹江县;将东风公社分为东风公社和黑龙公社。
1961年底,又将汉阳公社分为汉阳公社和罗波公社,将三山公社分为西龙公社和观金公社,将原来省并入东风公社的东附乡和城厢镇八村、西龙乡九村分出,另立青城公社。
1962年10月,青神复县。同时将莲花公社划归眉山县,将瑞峰公社分为瑞峰公社和两河口公社,白果公社(原红星公社)分为白果公社和瓮家公社,双龙公社分为青龙公社和复兴公社,恢复建设公社建制。
到1980年,建设更名天庙,东风更名青竹,复兴更名罗塆,青龙更名河坝子,两河口更名天池。是年底,全县共有1个镇和17个农村人民公社。
1984年3月,青神实行政社分开,将农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乡人民政府。下属大队、生产队分别改为村、组。
1985年3月,改汉阳乡、黑龙乡为镇。
1986年3月,改瑞峰乡为镇。
至1990年底,全县共辖4镇、14乡,10个城镇居民委员会和153个农村行政村,47个街道居民小组和1153个农村居民组。总计城乡居民56194户、196800人。其中,农村居民174639人,占总人口88.74%。
2001年6月,南城乡、西龙乡、河坝子乡撤乡建镇。全县共7个镇11个乡。
2005年6月,全县调整行政区划,乡镇重新组合。罗塆乡、瓮家乡并入白果乡;天池乡并入瑞峰镇;天庙乡并入罗波乡;桂花乡、观金乡并入西龙镇;青竹乡并入黑龙镇;城厢镇并入青城乡改为青城镇。全县共7镇3乡。即:河坝子镇、黑龙镇、青城镇、西龙镇、南城镇、瑞峰镇、汉阳镇、白果乡、高台乡、罗波乡。全县7镇3乡共辖11个城镇居民委员会、153个村民委员会、1154个村民小组。
2019年,撤销青城镇、南城镇、黑龙镇,设立青竹街道;撤销高台乡和河坝子镇,设立高台镇。
2023年全县幅员面积387平方千米。按行政分区:青神县辖2乡、4镇、1街道办事处。2个乡包括:罗波乡、白果乡,幅员面积131.7平方千米;4个镇包括西龙镇、瑞峰镇、汉阳镇、高台镇,幅员面积192.5平方千米;1个街道办事处为青竹街道办事处,幅员面积为62.8平方千米。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