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漳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龙海分中心立足主责主业,以公路养护为抓手,积极探索“养护+”发展新路径,将G228线打造成视域景观优美、配套体系完善、沿线体验丰富、出行信息智慧的滨海景观大道,为生态旅游省建设增光添彩!
一、完善硬件设施,保障道路安全畅通。
立足沿线旅游资源丰富优势,实施“串珠成链”工程,积极推进已建成路段绿化景观提升,打造景观优美、服务完善的滨海风景道。一是清沟扫地摆整齐。深入开展路域环境提升专项行动,实行挂图作战,建立两单一表,采取先易后难、分类施策等措施,推动问题动态更新、动态清零,有效解决管线挂靠边沟、非法占道等难题,路域环境明显改观。二是添红补绿提颜值。利用“露、透、遮、引”的绿化提升方式,充分结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因地制宜选择种植抗风性强又兼顾生态性与观赏性的耐旱植物,既有红车、海桐等海滨植物,也有四季常青的华棕、斑叶橡皮榕等乔木。它们共同构筑起一道绿色的屏障,既保护了公路不受风沙侵蚀,也成为了鸟类和其他小动物的栖息地。三是完善布设促服务。结合公路安全文化和地方民族风俗及海防文化,在国道228线沿海大通道建成公路安全主题公园、镇海卫观景台,在主题公园设置了停车位45个、充电桩8个,提供停车、休息、充电、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致力将G228线打造成视域环境优美、配套体系完善、沿线体验丰富的滨海景观大道。
二、提升文化内涵,深化“交文旅多元融合”。
结合G228 沿线人文历史、海防典故、民族风情等文化资源,串联知名景区、美丽乡村、网红打卡点,让滨海美景彰显文化魅力。一是海防文化赋能,荒滩变景点。因地制宜将地质灾害点改造成观景点,在满足游客临时休憩需求的同时,弘扬海防特色文化。如沿线的镇海卫观景点,原先是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经充分评估和规划设计,通过抗滑桩进行加固,增设边坡自动化监测系统,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以镇海村“明代四大名卫”文化为主题,融合镇海卫古城墙、古卫兵元素,周边配套临时停车位、木栈道、景观灯等设施,并利用路侧闲置空地建设观景平台。二是地域元素焕景,路途变旅途。充分挖掘国道G228沿线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海防文化等旅游资源,串联沿线知名景区、美丽乡村、网红打卡点等景点,如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厦门湾、镇海卫、东园埭美古厝群、月港古镇等,让最美的风景随处可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增添公路通行趣味性,形成沿线独特风景线。
三、优化通行环境,科技赋能温暖旅途。
立足主责主业,以公路养护为抓手,持续优化区域路面通行能力,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注入“公路动能”。一是科技赋能管养。充分挖掘沿线闲置用地和路侧展宽区域空地,依托高德、百度地图索引功能上线龙海G228线公路安全主题公园中重型停车点,在主题公园设置了停车位45个、充电桩8个,破解货车临时停车、充电难题,为驾驶员提供休息便利。二是数字助路畅通。在国道G228线滨海风景道创新增设9处AI智能监控点位,通过加载车辆识别、行为分析算法,系统可自动判别交通拥堵、违章停车、路面抛洒等突发事件,并实时发布预警信息,实现路网监测从繁琐低效的“人工盯屏”转向高效智能的“机器识图”。通过与导航平台的数据共享,为公众提供精准出行服务,让这条“最美滨海路”在拥有迷人风景的同时,更增添了满满的科技感。二是智慧守护通途。通过在国道G228线隆教乡镇海村滑坡点建成福建省首个边坡自动化监测示范点,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项目布设16个高精度感知点位,集成倾角计、裂缝计、雨量计等多源传感器,对边坡位移、沉降、水文等参数进行24小时动态采集。系统通过计算实时分析数据阈值,一旦发现异常即刻触发预警机制,将地质灾害响应时间从传统人工观测的“数日”缩短至“分钟”。这种模式在保障经济性与可靠性的同时,有力推动公路防灾从依赖“经验判断”的旧时代大步迈向“数据驱动”的新纪元,也为全省边坡监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本。
在科技的赋能下,龙海公路分中心对 G228 线的精心“雕琢”,使其成为融合养护、文旅和惠民服务的特色之路。这条充满科技魅力的滨海大道,正为龙海旅游业注入强大动力,也为每一位踏上此路的游客带来难忘的美好旅程。
来源:海峡导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