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藏家乡——共华镇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南洞庭湖的薄雾
我的宝藏家乡——共华镇
已在宣纸上洇开平仄
待最后一抹晚霞沉入赤磊河的柔波
这座江湖,立刻在油锅里炸响鲜香!
别惊讶,在这里
“文”与“武”的界限早已被江湖儿女踏破:
笔尖犁过田埂,能种出惊动中南海的诗行
油锅翻滚红甲,可炸响让舌尖起义的号角!
烟火与平仄,在这里不是割裂的风景
而是共华人骨子里流淌的默契!
欢迎光临这片被洞庭湖水“泡”大
被移民汗水“垒”实
被千年墨香“腌”入味的文武江湖——
你准备好,左手剥开滚烫的江湖
右手握住流淌的诗意了吗?
【地理底色:洞庭水泡大的“烟火摇篮”】
水做的基因:
共华镇的故事,骨子里就泡着南洞庭湖的水
它稳稳坐在湖西北岸,东望泗湖山,西眺南嘴镇
南有蒿竹河与芦苇场“对歌”
北临赤磊河与草尾、黄茅洲“喊话”
150.6平方公里的舞台
是湖水与泥沙千百年的“合作作品”
围垸造家园:
别被现在的沃野骗了!
千百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浩渺烟波
清代起,移民们硬是靠着智慧和汗水
向湖要地,围挽湖洲
一锹一土垒起了共华垸这道生命线
2005年,新华、白沙、共华三地“江湖合并”
才有了如今这个生机勃勃的共华镇
地名会“说话”:
在这里,连地名都是水的“方言”!
黄土包(河洲高地)
白沙洲(沅澧冲积的银沙滩)
八形汊(河流画出的“八”字)
鱼口子(鲜鱼蹦跶的出水巷)……
每一个名字,都是先民与水共舞
与湖角力的智慧密码
念出来就自带江湖气息和水波韵律
【文化血脉:田埂上长出的“千年诗社”】
诗种萌芽于光绪:
“白天是诗的江湖”
在共华镇,这真不是吹牛!
根子扎在清光绪年间的白沙洲村
一位叫方恕庵的拔贡
不仅种地行善,更爱吟诗作赋
他在田埂间不经意洒下的诗种
竟在乡邻心里悄悄发了芽
“门板诗刊”惊动中南海:
时间快进到1953年
11个回乡的高小毕业生成了“诗坛先锋”!
会写的执笔,不会的动口
村里的门板、黑板、墙壁统统变身“诗刊发布栏”!
国家大事、家乡新貌、灶台烟火……万物皆可入诗!
这场席卷乡野的“泥腿子诗潮”
浪头之大,竟拍到了中南海
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农民诗人代表
文化部一纸“诗歌之乡”金匾
挂在了白沙洲的门楣上!
诗香浸透生活肌理:
这份诗情从未断档!
“老农赛诗会”上
捕虾的渔民张口就来“且就鱼汤赊热辣”
诗词培训班里
插秧的农人直起腰能吟“稻浪翻成诗一行”
在这里,农民白天是捕虾的“狠人”
夜里是写“小龙虾红透半湖霞”的诗人——
生活的烟火气与平仄韵脚
早已水乳交融,难分彼此
【物产江湖:舌尖上的“文武双全”】
“虾”场主角狠出圈:
当暮色四合,共华镇火速切换战场!
小龙虾,绝对C位!
南洞庭湖的活水养出的虾
个个是“练家子”
出锅时红得嚣张、香得跋扈!
时令“鲜”锋官:
藕尖,夏日限定的“鲜”锋官!
必须赶在天蒙蒙亮、露水未晞时下湖掐尖
那水灵灵的嫩白,是自然的馈赠
还有那沉淀三十天的双黄蛋
一刀切开,“滋”地冒出油星
蛋黄流金淌沙,是时光慢炖出的顶级醇厚
共华双黄蛋
“武火文炖”的米鱼之乡:
作为老牌“鱼米之乡”,共华的家底厚着呢!
平坦的地势、丰沛的水汽
孕育了优质苎麻、水稻、双低油菜
“优棉优麻优稻工程”让田野铺满丰收画卷
“畜禽富民工程”养出的
生猪、黄牛、蛋鸭,名声在外
鱼汤翻滚如莽汉奔腾,熬出奶白的浓鲜
湖笋入口似侠女亮剑,鲜甜滋味“一剑封喉”
——这就是共华舌尖江湖的至高奥义
在共华镇油锅鼎沸,是武的战鼓
平仄起伏,是文的弦歌
在这里,“文武双全”从来不是标签
是融进柴米油盐的呼吸是炉火与笔墨共舞的昼夜
是鲜香与墨香交织的晨昏
是滚烫生活与柔软诗意在唇齿间
在心尖上,撞个满怀的酣畅淋漓!
9月风起,江湖正炽——共华镇的板凳为你温着:
一盆油亮铿锵的“红甲将军”,
一碟咬碎盛夏的“白玉暗器”,
还有,几页沾着烟火
带着湖腥气的滚烫诗行
馋了吗?别犹豫!
此刻出发,共华镇
许你左手擒鲜香,右手握诗行
做一回快意恩仇的“江湖客”!
(导航已就绪,味蕾请起义!)
(图文 | 邓思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