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孙昊 日照报道
在山东的海滨城市日照,有两个产业正以独特的魅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书写着“小镇冠军”的传奇篇章。一个是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卧龙山街道的精品民宿产业,另一个则是岚山区闻名遐迩的日照绿茶产业。
卧龙山街道的精品民宿,是日照将“山海风光”转化为“民生福祉”的生动体现。不同于传统民宿的“住宿功能”单一属性,这里的民宿早已升级为“民俗旅游综合体”,每一家民宿都是一扇打开日照乡村生活的窗口。在张家台村的“多多海岸庭院”里,游客能跟着主人赶海拾贝、编织贝壳手作,将海风的记忆化作随身信物;在双庙村,“慢谷云庐”以苏式园林为骨,白墙黛瓦隐于松涛间,主人会带着客人采撷晨露绿茶、体验非遗扎染,让城市游客沉浸式感受“山中无岁月”的诗意。如今,卧龙山街道已集聚1800余家精品民宿,形成了海洋文化、田园农耕、非遗体验等十大主题集群,从“零散经营”走向“抱团发展”的转型中,民宿产业不仅带动了周边餐饮、特产销售翻倍增长,更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不少渔民放下渔网拿起民宿管家的钥匙,手工艺人通过民宿平台将非遗作品销往全国,真正让“风景”变成了“产业”,让“流量”转化为“留量”。
如果说卧龙山民宿是日照“文旅名片”的鲜活注脚,那么岚山区的日照绿茶,则是日照“农业精品”走向全国的实力证明。作为山东省唯一入选“全国绿茶重点产区”的区域,岚山绿茶的“冠军之路”,走的是一条“科技赋能、品牌提质、三产融合”的升级路径。在日照茶叶科创示范园,3亿元的投入建成了江北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圃,600余个茶树品种在此培育,与安徽农大等高校的深度合作,让“抗寒抗旱北方良种”的研发打破了地理限制;在生态智慧茶园,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光照强度等12项指标,无人机植保精准作业,“谷雨工程”构建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让每一片茶叶都可追溯;在品牌建设上,央视专题推介、院士权威背书、与中茶集团联名推出的“中茶・日照绿”,让这一“地域名片”成功入驻全国200余家商超,实现了从“养在深闺”到“全国知名”的跨越。更值得关注的是,岚山绿茶早已突破“农业”的单一属性:白茶示范工厂、抹茶加工基地的建成,拓宽了产品赛道;“盐茶古道”旅游路线、茶园研学游、茶山民宿云海采茶秀的推出,让“茶区变景区”,2024年吸引游客超120万人次,“茶+文旅”的模式让品牌溢价提升30%以上,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
这两大“小镇冠军”的崛起是日照精准把握“特色化、差异化、融合化”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从资源挖掘来看,卧龙山街道依托“山海相拥”的地理优势,将民宿与海洋文化、乡村生活深度绑定,避免了“千宿一面”的同质化;岚山区则立足“北纬35°黄金茶带”的气候条件,聚焦绿茶品类做深做透,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从产业升级来看,两者都突破了传统业态的局限:民宿不再是“住宿补充”,而是民俗体验的核心载体;绿茶不再是“农产品”,而是三产融合的枢纽。更重要的是,两大产业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形成了“互补共生”的生态——卧龙山的民宿里,日照绿茶成为游客必尝的“待客茶”,民宿主人会讲述绿茶的故事,甚至组织游客前往岚山茶园体验采茶;岚山的茶旅线路中,卧龙山的海景民宿又成为游客“山海联动”的住宿选择,“民宿+绿茶”的组合,让日照的文旅体验更加完整。
“小产业”释放“大能量”。卧龙山民宿的成功,证明了乡村振兴只要找准地域文化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就能让“小众特色”变成“大众喜爱”;岚山绿茶的突破,则说明传统农业只要插上科技与品牌的翅膀,就能跃升至“高端市场”。如今,这两大产业不仅是日照的经济增长点,更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本——它们守护了日照的山海生态、茶乡风貌,又通过产业发展反哺生态保护,形成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