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城区的历史探寻到科技前沿的沉浸式体验,这个暑假,青岛市北区研学游热度十足。地处主城核心区,凭借丰厚的港口资源、科技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市北区精心筹划,将文旅场景变身行走的课堂,精心推出了系列主题化、多元化、体验式研学线路产品,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开阔眼界,在实践中增长知识。
(在青岛人工智能国际客厅,孩子们体验与AI对打乒乓球。曹现梅 摄)
百年城区变“行走的课堂”
博物馆、老街区成研学热门地
夏日,在市北区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的梧桐树下,一群孩子正围着老里院建筑写生,画笔起落间,不仅勾勒出百年建筑的风貌,更听老师讲着里院承载的城市记忆。
这场集建筑写生和探寻城市文脉相结合的研学正是市北区将全域文旅场景变身行走课堂的生动写照。市北区文旅局联动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博物馆等多元文化阵地,设计开发研学产品和研学路线,将历史街区变身没有围墙的研学热门基地,博物馆成为孩子们探寻城市脉络的窗口。
“原来一瓶啤酒是这样生产出来的!”暑假里,在青岛啤酒博物馆,一群孩子围着讲解员听得入神。散发着麦芽香的啤酒、生产线上流动的啤酒瓶、老式酿酒机,把“一杯酒的诞生”讲成了生动的工业故事。
(孩子们走进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开展红色主题研学。市北区文旅局供图)
暑假里,市北区11处博物馆里,研学游持续火爆。市北区把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变成“暑期课堂”,推出历史、工业、非遗、红色等特色主题研学内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市北区图书馆以读书节为契机,推出“博物致知·行走课堂”活动,带着孩子们走出书本、走进博物馆。在葡萄酒博物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唐诗意境化作触手可及的琥珀色液体;在青岛贝林自然博物馆,借助生物标本,科普知识生动又鲜活……透过一个个“可读、可感、可学”的立体文化课堂,孩子们通过直观感知,拓宽了知识视野。
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里,70余名“小小文博讲解员”上岗,一件件文物、一张张老照片在讲解员的讲述中变得鲜活,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
大鲍岛里院记忆博物馆则藏着老青岛的烟火气。孩子们在里院建筑里,听着老城旧事;拿起画笔学绘脸谱,指尖沾染的油彩里藏着非遗的密码;亲手扎一盏鱼灯,手指翻飞间,传统手艺在心里留下了印记。
(在胶济铁路四方工厂旧址内,青少年变身文物普查员。市北区文旅局供图)
从“走马观花”到深度实践
沉浸式体验 “火” 起来
近年来,随着研学市场的快速发展,研学游告别以往的“走马观花”,转向 “动手实践+ 深度讲解”。市北区文旅局深挖资源,在丰富研学载体的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充分结合青少年的特点,深耕体验式研学供给,让知识变得可触可及。
在胶济铁路四方工厂旧址内,青少年变身文物普查员手持设备开展工业遗址测绘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遵循“不触碰、不破坏、不遗留垃圾”准则,让“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城市记忆”落地生根;在博物馆,小小讲解员在现场解说、沉浸式浏览、互动性体验中,展开了一场与城市的深度对话。
一场场“文明星火・青春启航”职业初体验文明旅游研学让400余名市北学子收获满满。7 场主题实践活动吸引线上线下超30万人次参与观看,孩子们以生动的语言和专业的态度化身“云端向导”,带领观众“云游”市北文化地标,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并分享“如何文明参观博物馆”“怎样爱护工业遗产”等心得,让文明理念触达更多人。
(暑假期间,市北区图书馆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研学活动。市北区文旅局供图)
不仅如此,市北区还联动辖区研学机构,推出的研学产品以更多元的场景受到市场青睐。
这个夏天,185名少年在青岛国际邮轮母港登上蓝梦之歌号邮轮,在一场5天4晚的远航中开启看世界的研学之旅。
在被称为“邮轮大脑”的驾驶室,听船长讲解航海仪器与船舶操作;抵达不同国家,在游览中感受世界文化的风情……作为省内唯一的邮轮研学项目,这场由环海湾文旅筹划的首期邮轮研学,凭借丰富多彩的研学内容和精心设计的研学路线受到孩子和家长们的好评。
除了特色邮轮研学,眼下,科技类研学热度持续攀升。青岛人工智能国际客厅把涵盖了生活、学习、城市管理等14个方面的智能场景都一一实景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神奇的智能换衣镜自动搭配服饰、机器狗跟着指令做后空翻、与AI“对手”打乒乓球……通过能玩能互动的科技研学里,每年有上万名孩子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在心里种下探索未知的种子。
记者:曹现梅(原创,版权所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