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杨琛源
初闻云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让我了解了这座饱含楚韵秦风、因出土数千枚秦汉简牍而震惊世界的千年古县。
8月26日,“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团北线记者抵达孝感的第一站就来到了云梦县博物馆。
参观不久,一面AR魔镜吸引了我的注意,一名小男孩正对着屏幕里的秦吏“喜”临摹简牍,指尖划过虚拟竹简时,两千年前的法律条文竟成了可触碰的游戏。
令我震惊的是,曾藏在展柜里的“中华第一木牍”,如今竟借着科技成了年轻人追的“文化潮玩”——“云梦有喜”系列文创已经卖爆了400万元。
但我觉得最动人的,还是文脉里长出的烟火气。
馆里陈列着的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家书,是1975年末在云梦县睡虎地4号墓出土的两枚木牍,经考证,这是战国时期秦国士兵“黑夫”与“惊”写给家人的信。
仔细看着信中的内容,是黑夫和惊向长兄“衷”与母亲问安,汇报自己在淮阳打仗的情况,并表示缺衣少钱,希望母亲寄衣寄钱等。讲解员幽默地表示:“和我们现在大学生给父母发微信要生活费一样!”
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光,让我感觉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生活和现在的我们仿佛有着同样的生活方式,用如此简单又亲密的对话和家人联络感情。
转场祥云湾,听讲解员介绍每个古老建筑的来源,很难想象,这些曾散落各地的老建筑,被云梦籍企业家花了43亿元“捡”回来,300名工匠耗时五年复原,如今成了日均1.5万人打卡的“夜经济引擎”。
离开时回头望,博物馆的穹顶与祥云湾的灯河连成一片,我才意识到原来文化可以不用锁在玻璃柜里,而是活在游客的笑声里、商户的账本上、返乡人的脚步中——这或许就是云梦的秘诀:不刻意“复古”,只用心“活化”。
当千年文脉真正接上当代人的生活,既能成为游客眼里的“好玩”,也能变成百姓手里的“实在”。云梦的路还在走,但这文脉与财源的共振,已足够让人期待更多故事。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