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岳巍巍,黄河泱泱。山东这片文化沃土,自古便是廉脉绵延的圣地,历史上众多清官廉吏展现出的正道直行、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跨越历史长河依然闪耀着光辉。站在展厅内,仿佛看到了一座连接传统廉政智慧与现代价值追求的文化桥梁。
展厅内景
与清官廉吏进行一场心灵对话
春秋公仪休“拔葵去织”、南朝何远“饮泉示廉”、清代窦光鼐“拒金守孝”……这些廉政佳话,不仅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更是当政者的明镜,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廉洁文化滋养。展览从廉谨、廉正、廉能、廉声、廉传五个方面,通过史籍、碑刻、家谱等载体,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廉洁故事。
展厅中一件“欹器”互动显示屏引人驻足。这一古代盛水器,水少则倾、适中则正、满则覆,生动诠释儒家“持中守正”的廉政观——提醒为官者戒贪念、弃无为、守分寸,方能盈而不满。“廉正”单元里,南朝何远、明代钟羽正、清代徐士林等廉洁之士,皆以《周易》“中正以通”为圭臬,将“先正己而后正人”的儒家伦理化为秉公持正的政治实践。
其中,被誉为“文官御史祖,一代帝王师”的窦光鼐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窦光鼐在任顺天府尹时,亲赴蝗灾一线,面对权贵抗令毫不退让;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时,为修改不当律例常常废寝忘食;代理兵部左侍郎奉命祭南海时,拒收地方官吏所送礼品,父丧时更是严词拒贿:“岂以亲殁牟利乎?”
元代张养浩的《三事忠告》则凝聚了更深层的智慧。《三事忠告》是中国古代官箴书的代表,内容涵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的为政之道,主张“廉以律身,忠以事上,正以处事,恭慎以率百僚”。其中 《牧民忠告》为张养浩任堂邑县令(今属聊城)时撰写,专设“戒贪”“治官如治家”“以义处命”等条,警示“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三事忠告》所蕴含的治理政务的哲学深意,至今仍振聋发聩。
商代兽面纹铜鼎以狞厉兽面警示贪欲危害
感受以物喻廉的文化深意
以德治官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文字训诫中,更渗透于古人日常接触的器物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廉洁文化象征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器物从来不只是实用工具或装饰品,而是精神的载体和文化的符号。一枚玉玦、一朵青莲、一株墨竹,都被赋予了超越其物质形态的文化意义。其中玉器因其温润坚贞的质地,尤为古人所重,成为德行最完美的物质寄托。
展览中的“汉代青玉龙纹玉璧”玉质莹润、工艺精湛,虽跨越千年仍不损其光彩。玉璧在古代是重要的礼器,《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表明其神圣地位。儒家经典将玉璧的圆形比附为“礼”的圆满,其无瑕的质地象征为政者的清廉无垢。玉璧作为“六器”之一,至汉代仍延续其“以玉事神”“以玉彰礼”的原始功能。汉代工匠通过更加细腻的雕琢技术,将“玉德”从贵族品格转化为官吏操守标准,不仅使这一载体延续商周以来的礼制传统,更赋予其“清廉守正”的道德内涵。
玉器以冰魄涤尘彰显清骨,瓷器则以素釉凝光不染纤尘,二者虽器质殊途,却共同淬炼出宁碎不污的廉洁精魂——前者如君子佩珩鸣环自省,后者似明镜映月鉴照初心。展厅正中央展出的器型大气的青花缠枝莲尊,作为宫廷陈设用瓷,不仅展现了清代鼎盛时期青花瓷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审美,更通过莲花纹饰传达了清廉高洁的寓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恰与士大夫追求的高洁品格相呼应。这方寸之间的青莲绽放,正是千年匠魂与士人风骨在瓷釉深处的永恒对话。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尊
在古籍中直观中华文化的廉洁追求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清廉文化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于历史典籍、文学艺术和民间记忆之中。展览中,观众可以通过方志、类书、绣像、诗曲、小说等多元载体,更加直观地看到一个立体的廉洁文化叙事空间,感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廉政精神。
这种廉政精神的呈现,尤其体现在明清时期盛行的绣像本中。展览展出的清代《古圣贤像传略》中,包拯手持朝笏、目光如电的造型,已成为中国民间对司法公正的视觉隐喻,影响绵延至今。
行至尾厅,一幅“孔府戒贪图”映入眼帘,曲阜孔府内宅门里的这堵照壁,绘有一种名为“犭贪”的怪兽,传说它贪得无厌,妄图吞日而被烤死。展览不仅展示了这幅壁画的高清图像,还通过AI动画技术将其活化,生动演绎了“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深刻寓意。
走出展厅,那些清官廉吏的形象和故事依然在脑海中回响,他们如同历史的明灯,照亮了过去,也启示着未来。从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到古籍中的清廉故事,再到《戒贪图》的警世寓言,展览以文物为媒,让沉睡的典籍说话,让历史的镜鉴照亮当下,不断滋养着新时代的清风正气。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5年第16期,作者:刘来宾 张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