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侨报网编译段木心8月28日报道】在发酵可可的甜香、大西洋雨林(Mata Atlântica)的绿荫和巴伊亚州(Bahia)南部湿热的空气之间,延伸着一条43公里长的“巧克力之路”。伴随着“从产地到餐桌”的流行趋势,当地正在开发从可可到巧克力的完整生态旅游链条。
“CNN巴西”网站8月26日报道,这条“巧克力之路”连接着巴伊亚州伊列乌斯市(Ilhéus)和乌鲁苏卡市(Uruçuca),也是巴西国宝级作家若热·亚马多(Jorge Amado)笔下人物诞生之地。在其著作《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 (Gabriela, Cravo e Canela)中,伊列乌斯被形容为当时巴伊亚州最富有的城市,而可可也被视为该地区经济、社会与情感的支柱。
实际上,“巧克力之路”不仅是一条柏油公路,更是一条承载历史的轴线。它于2010年启用,途经有百年历史的种植园、略显破败的豪宅、废弃的生产作坊,以及因“棕色黄金”(可可)而繁华一时的城镇,并通过发展旅游业、可持续农业和传承文化来重塑历史、振兴经济。
如今,这片曾将可可远销世界各地的土地,正吸引越来越多游客。这得益于精心设计的游览线路和开门迎客的百年庄园,可以让游客近距离体验整个生产过程。
从可可到巧克力的旅程始于田间。在菠萝蜜树、巴西木、黄檀等本地树种的庇护下,种植园的可可果实茁壮成长,并由人工采摘,以确保成熟度。之后,工人们会用一种特殊的工具打开果实,取出可可豆,进行发酵。生产商的发酵方法各不相同,有的会让豆子在果实中发酵几天,有的直接放进木槽,然后再送去晾晒架上干燥。
与咖啡类似,烘焙是决定香气与风味的关键环节。剥壳后得到的可可碎粒被研磨成糊状,再加热以去除酸味。之后,可加入适量的糖、可可脂、牛奶、水果和坚果,并经过调温以获得最佳的光泽与质地,最后被倒模、包装,即可上架销售。
在这里,每一座种植园都可以开启一段独一无二的感官旅程。例如,在耶雷雷庄园(Fazenda Yrerê),游客可以走进保存完好的林间小径,聆听可可种植与发酵过程讲解,并品尝新鲜的、白色凝胶状的可可果肉,其味道与巧克力截然不同。随后,游客们可以前往庄园主楼,品尝可可含量不一的手工巧克力。
成立于1855年的里亚楚埃洛庄园(Fazenda Riachuelo)则会带领游客融入其科技化生产流程。在这片2000公顷的土地上,坐落着巧克力工厂Mendoá,游客可以观看从采摘可可到打包发货巧克力的完整产业链。
在亚马多的文学世界里,在上世纪20年代的伊列乌斯,可可不仅是一种农作物,更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直到今天,这种脉动犹在,他笔下的主人公“加布里埃拉”也依旧鲜活,游走于餐厅、集市,甚至若热·亚马多博物馆(位于作家旧居)的每一个角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