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雨边境行
*李天华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夏日的绿春被连绵阴雨笼罩,2025 年 8 月 6 日清晨,我们“边疆新阶・网络同心・文学铸魂・共建家园”采风第一梯队的车辆准时驶出县城。车窗外雨雾如纱,将层叠山峦晕染成水墨长卷,恰似“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的意境,而我们的使命,正藏在这风雨飘摇的边境深处——奔赴半坡乡二甫村委会与骑马坝乡杯倮村委会,用文字与镜头记录边境的岁月流转。
从县城到平河镇的山路蜿蜒如带,水泥路面在雨水中泛着微光。车轮碾过积水的瞬间,溅起的水花仿佛跳动的音符,却难掩路途的颠簸。同行的小王脸色渐白,额头渗出细密汗珠,到平河新寨岔路时,终究抵不住晕车的眩晕,只能遗憾离队返回。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忽然想起 2008 年在县委办当秘书的日子,那时陪同领导下乡,土路崎岖难行,不少第一次坐小车的群众一路呕吐不止,成为山间常见的景象。“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未曾想,交通已如此发达的今天,仍有年轻人受不住弹石路的颠簸,这小小的插曲,倒为此次行程添了几分“烟火气”。

简单的便饭后,我们重新整装出发。雨势丝毫未减,密集的雨珠敲打着车窗与路边的野芭蕉叶,“沙沙”声此起彼伏,竟像为我们的前行奏响了独特的伴奏。车厢里却暖意融融,陆建辉大哥说起师范毕业后在平河任教的岁月,煤油灯下批改作业的夜晚,孩子们带给他的野果的清甜;白成秋老师讲起平河人民的坚韧,当年修公路时家家户户自带干粮上工地的场景;老队员们则细数着沿途村寨的变化,从土坯房到安居房,从羊肠小道到硬化路,话语间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怀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欢声笑语中,大雨大雾仿佛都成了温柔的背景,挡不住我们向边境村寨进发的坚定脚步。
车行至小黑江桥时,雨势忽然转缓,淅淅沥沥的雨丝如轻纱般飘落。“停车!快停车!”队友们异口同声地喊道。司机刚停稳车辆,大家便撑起雨伞涌向桥头。只见连日大雨让小黑江水位猛涨,浑浊的江水奔腾咆哮,两岸的原始森林却愈发青翠,黛青色的山峦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虽无那般磅礴,却也有江水奔腾的豪迈,大小镜头纷纷聚焦这壮美的山水,快门声在雨中清脆作响。
站在桥上眺望的瞬间,十二年前在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工作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时我担任科研所长,常常带领全国各地的研究员深入林区采集标本。作为向导,我既要在崎岖山路中辨明方向,又要向专家们请教野生动植物知识。久而久之,竟也能认出东京龙脑香、绿春苏铁等珍稀植物,辨出白鹇、猕猴的踪迹,被同事戏称为“绿春动植物专家”。虽知是玩笑,心中却藏着一份自豪。那些年,我走遍了黄连山的沟沟坎坎,小黑江站、杯倮站、二甫管理所等六个站所更是我蹲守最久的地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林间的晨露、山间的晚风、护林员的山歌,都成了岁月馈赠的珍宝。如今故地重游,江水依旧,林海如昔,只是当年一起巡山的战友,大多已换了模样。

过了小黑江,车辆驶入茂密的原始林区,路边的苏铁园枝繁叶茂。雨雾中,这些古老的植物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边境的生态密码。行至苦聪倮沙村时,我们按约定在此等候半坡乡的宣传委员。这是个世居拉祜族的“直过民族”村寨,2012 年黄连山综合扶贫开发时,我曾来过这里。记忆中河滩上的茅草房,如今已变成鹅卵石砌墙的特色民居,墙壁上还画着拉祜族的狩猎图腾。村民们见我们停车,纷纷撑着伞围拢过来,黝黑的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七嘴八舌地问我们要不要喝杯热茶。“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看着他们眼中的光亮,我忽然想起王维的诗句,边境的村寨虽偏远,却如山中芙蓉,在岁月中静静绽放着生机。
与李委员汇合后,我们驱车前往此行的第一个采风点 —— 二珠村。雨后的村寨云雾缭绕,刚搬迁的新居错落有致,池塘里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雨珠,劳作归来的村妇背着竹篓走过石板路,裙摆上还沾着泥土的芬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队友们立刻分散开来,有人追着村妇记录劳作场景,有人围着村小组长打听村寨历史,有人对着云雾中的楼房频频按动快门。在村小组长家的院子里,我们与村民促膝长谈,听他们讲搬迁前后的变化,说橡胶、砂仁等产业带来的增收,谈对未来的期盼。暮色渐浓时,村民们硬是将自家种的小芭蕉塞进我们车里,那清甜的滋味,一路甜到了心底。
离开二珠村,我们特意去了黄连山二甫管理所。十几年过去,管理所的设施变化不大,但护林员大多换了新面孔。他们热情地邀我们喝茶,李所长还说起现在护林员“巡山即巡边”的日常 —— 既要监测动植物,又要查看边境设施,守护生态与守护家园早已融为一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短暂的停留中,我在管理所的牌子旁拍了张照片,镜头里的房屋被雨雾笼罩,仿佛藏着无数与山林相关的故事。

前往骑马坝乡的路上,大雾愈发浓重,车行至二甫新村时,能见度不足五米。我们只好在村委会的院子里避雨,听村干部讲哈尼族与拉祜族共居一村的民族团结故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各民族和睦相处,宛如一家人,让人心中暖意涌动。雨稍停后继续前行,在平河、半坡、骑马坝三乡交界处,云雾忽然散开,队友们赶紧下车拍照,镜头里的界碑与远山相映,定格成独特的边境风景。
在到达东吗村岔路的时候,雨不是很大了,云雾渐渐散去。我们团队在平河、半坡、骑马坝三乡交界处拍照取景,也拍了几张有留念意义的边境采风合影。到了东吗村,尽管还没有见到来接我们的骑马坝乡政府的车副书记他们,队友们又是在细雨绵绵的村寨中取景和走访,拍下了浓雾散去后黄连山原始森林围村醉美瞬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东吗村的清新与静谧,给所有队员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离开东吗,前往村委会所在地腊苏格吗。一路途经俄莫、地房、杯倮寨子,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刻意去采风走访这些寨子了。但是,队友们还是被路边刻有 “我们都是收信人,我为国门树形象” 的两块矗立在路两边的大岩石留住了脚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队友们的镜头不停地聚焦于两块石头的前后,我想,他们拍的不是两块石头的风景,他们用镜头定格的是绿春边境人民群众“守土固边”的坚守。
抵达杯倮村委会所在地腊苏格吗时,雨终于停了。夕阳的余晖穿透云层,洒在村寨的屋顶上。队友们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规划整齐的安居房鳞次栉比,宽大的民族团结广场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干净的水泥路上孩子们正在嬉戏,村民们热情地拉着我们去家里做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短短半小时里,有人记录下广场上的民族团结标语,有人采访村干部了解乡村治理经验,有人用镜头捕捉夕阳下的村寨全景。这个曾在媒体报道中见过的边境村寨,此刻以鲜活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当晚入住骑马坝乡的青韵酒店,连日的奔波让大家很快进入梦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虽非春日,疲惫过后的安睡也格外香甜。第二天的采风座谈会上,队友们纷纷分享此行的感受。有人说被边境群众的热情打动,有人感叹交通改善带来的变化,有人讲述护林员巡边护林的坚守,有人谋划着如何用文字呈现所见所闻。“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原定一小时的会议,不知不觉开了两个半小时。返程时,天空竟放晴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远处的山间还挂着几道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我们一路走走停停,用镜头记录雨后的山林,用眼睛感受边境的生机,用心灵铭记这段难忘的旅程。

回到县城时,暮色正浓。回望这两天的行程,风雨中的颠簸、村寨里的欢笑、山林间的回忆、群众的热情,都已深深烙印在心底。“不辞山路远,踏雨边境行”,这场雨中的采风,让我们看到了边境村寨的发展变迁,感受到了边境各族群众的坚韧与善良,更体会到了“守护家园”这四个字的千钧重量。
如今,那些在雨中定格的镜头、在边寨农家院子里记录的故事、在座谈会上碰撞的思路,正慢慢转化为笔下的文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期待着,这些作品能让更多人看见“云端二甫,边境半坡”的灵秀风光,听见“生态骑马坝、富饶胡椒乡”的发展故事,让边境大地上的民族团结之花,在文字中永远绽放,正如王昌龄笔下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的永恒意境,在岁月中静静流淌。

作者:李天华
编辑:李雪丽
责编:李泽森
校对:李猛
总编:邱自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