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何佳欣 李清燕
凉山,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项、省级138项。当前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文旅融合让非遗“火起来”,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8月29日,凉山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凉山文旅融合发展暨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新闻发布会。
凉山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陈绍奎表示,凉山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州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彝绣、银饰、漆器、绿陶等代表性项目进景区,发展主题文化游和深度研学游。加强凉山非遗品牌创建,规划建设一批非遗产业园区,支持打造一批高品质传习基地和非遗工坊,建设大凉山文化生态保护区。
事实上,通过文旅融合让非遗“火起来”,凉山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今年夏天火遍全网的凉山火把节,就是凉山推动国家级非遗项目从单一民俗活动,向集文艺展演、体育竞技、旅游观光、消费购物于一体的文旅盛典迈进的实践样板。节日期间举办的传统选美、赛马、斗牛、火把狂欢等活动,联动“夏季清凉”精品线路,形成了“核心节庆+全域旅游”格局,由此凉山彝族火把节被评为了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之一。
除了用心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场景,让游客成为传承的“参与者”,凉山还积极推动非遗创意转化与产业赋能,让传统技艺对接广阔市场。近年来,凉山深入挖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凉山彝族刺绣”的文化、经济、社会价值,在政策引导、产业融合、人才培养、品牌打造等方面协同发力,有效推动凉山彝绣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路子。其中,彝绣大师阿西巫之莫与国际奢侈品牌合作推出全球限量款,设计师阿牛阿呷以彝族“查尔瓦”为灵感在巴黎卢浮宫展示作品等等,都是让民族瑰宝登上世界舞台的典范。
在品牌化与产业化运营方面,凉山已经整合了全州50余项非遗资源,正着力打造“凉山手作”区域公共品牌。目前,已进驻主流电商平台及线下实体店。同时,大力推广“非遗+直播”等新业态,如会理绿陶直播带货、昭觉绣娘彝语直播等,在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也缩短了非遗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